中時社論》彭振聲的控訴 粉碎司法人權假象

中國時報社論

京華城案自去年8月司法機關大規模展開搜索約談行動,至今爭議不斷。主要是臺北地檢署承辦檢察官數度遭控押人取供、政治辦案。未料,關鍵人物、臺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在赴臺北地院出庭時,其妻傳出噩耗。暫不論兩者有無因果關係,但彭振聲哭喊:「國家怎麼變這樣?」痛斥「檢察官良心在哪?」確已重創司法公信力,也粉碎民進黨堅持「保障司法人權」的假象。

押人取供 政治劊子手

彭振聲捲入柯文哲京華城容積率弊案,他在檢方找不到讓柯文哲一刀斃命的收賄證據時,彭認罪的證詞成爲壓垮柯文哲的關鍵,也因此,彭振聲去年底遭起訴獲交保,其供詞成爲柯文哲陣營在法庭攻防的焦點。

由於彭振聲是在收押期間認罪,並非初供時即自白犯案,彭是否出於自由意志,檢察官有無不正訊問、誘導供述,便成爲關注的焦點。所以,當彭在得知妻子意外後哭喊「認罪是拚交保讓妻子安心,妻子不在了,也沒顧慮了!」形同指控當初是在檢方押人取供的壓力下做出陳述。至於其證據力如何,日後自有合議庭依法評斷。

必須承認的是,京華城案並非單純司法案件,涉案的是臺北市前市長、民衆黨主席,更是2024總統大選參選人柯文哲,儘管許多人指案件是由臺北市議員鍾小平所告發,但從北檢大動作動員8名檢察官辦案之外,還出動調查局、廉政署等單位,查的也不只是京華城案,更一網打盡追查柯所涉及政治獻金和各項市政建設案,其規模與過去特偵組查辦扁家弊案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當年陳水扁涉貪遭特偵組偵訊,民進黨認爲司法要有公信力,必須要注重程序正義與人權,而扁是卸任元首,司法機關更應注意是否能夠作爲一個司法上的典範,也就是說應尊重他的司法人權,不應以「押人取供」作爲偵辦手段,並直言若要以羈押爲手段,司法單位有義務對社會清楚說明理由何在,且是否有絕對的必要性。

如今扁案停審,還沒結案,民進黨這番話言猶在耳,何況蔡英文執政時,還曾舉辦司法國是會議改革司法。諷刺的是,檢方偵辦京華城等案件,出現媒體「鏡檢」偵查大公開來影響輿論,更在偵查終結起訴後,仍不斷要求法院羈押柯文哲等主要涉案人。司法人權倒退走,無非是用司法關押手段,結束柯文哲的政治生命。

更別說這段期間,柯爸柯承發因病離世,柯文哲無法牀前盡孝,雙方留下人生最大遺憾;而爲丈夫官司奔走的彭振聲妻子,雖未留下隻字片語,卻也讓彭自責官司拖累妻子,用肝腸寸斷的哭聲控訴檢察官良心何在?北檢卻連句遺憾都沒有,讓民衆黨批評逼死人沒感覺。如此司法冷血,成爲「冰冷的機器」,形同政治的劊子手。

避免冤獄 還司法公信

這類憾事不勝枚舉。前交通部長郭瑤琪涉貪,一審曾被判無罪,後來仍被判刑8年入獄,郭堅稱沒有收受賄賂,案件也引發爭議,包含污點證人說詞前後不同等,後雖因罹癌保外就醫,但聲請再審遭駁,不幸地在月前辭世,家屬仍表示將奮戰到沉冤昭雪。

對於大多數一生中都沒有進出過法院的人,一旦被告或涉案遭查辦傳喚,其內心煎熬難以爲外人道,尤其司法偵審遙遙無期,有人等不到遲來正義,也有許多人因此家破人亡。這也是爲何現代司法制度強調要有溫度,讓法律不只是冰冷條文,而是能溫暖人心、真正解決問題的力量。

近來多起社會矚目案件,檢察官辦案手段屢遭質疑,除全臺偵辦罷免連署案中「辦藍不辦綠」,更違反比例原則用羈押手段威嚇取供;另遭踢爆偵訊關鍵錄音竟會消音;而有「天下第一檢」之稱的北檢,居然有5名檢察官瓜田李下與民進黨大老吳乃仁餐敘,檢察官們如此秀下限,令人匪夷所思。

賴清德擔任臺南市長時,曾當着時任司法院長許宗力的面說,司法是正義最後一道防線,針對司法預算膨脹,抨擊臺灣司法愧對人民。如今朝野對立,司法更應維護正義,有具體犯罪證據自應摘奸除惡,但程序上應保障人權,避免冤獄發生;更不應淪爲政治打手,傷害無辜人民。彭振聲撕心裂肺的指控,震撼人心,私心政客和司法界更應有所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