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當司法已脫離民主法治的軌道

中國時報社論

「政治迫害、司法不公」、「暗黑勢力不會摧折我的意志」、「司法干預初選」,這些抗議語言不是國民黨或是民衆黨發出的,而是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林岱樺說的。她積極參與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卻遭檢調以偵辦獻金及助理費貪污等理由約談並搜索辦公室,她說這是對黨內黑箱操作的控訴,導因是自己踩到了新潮流的地雷而來的政治性辦案,淪爲派系火併的犧牲者。

選擇性辦案 司法不公

類似的政治介入司法或是司法介入政治的事件最近一再上演,國民黨臺北市黨部近日被檢調以偵辦罷免連署僞造文書罪名搜索,黨部主委、黨工、志工及一些參與連署作業的人員被約談、羈押,有的交保保釋金高達50萬元。國民黨及許多有識之士認爲,這是選擇性辦案,辦藍不辦綠,而且是小題大作,強將藍營人士入罪的動機明顯,且對國民黨的連署作業造成嚴重的干擾。

罷免連署名單藍綠都有不實的問題,但檢調卻對綠營的問題視而不見,對藍營則無限上綱,升高偵辦對象,而且民進黨的共諜涉嫌人以20萬交保,國民黨的假連署案卻50萬交保,查連署比抓匪諜還認真,檢調顯已成爲「大罷免國家隊」,配合民進黨的大罷免行動,當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被連續訊問兩天、高雄85歲領銜人遭偵訊後暈厥、所有罷綠領銜人都被抓去地檢署走一遭,誰還敢出來連署罷免綠營立委?

這所造成的傷害不僅是一個黨、一項政治活動,而是人民對司法的信賴,更是摧毀民主與法治的根基。賴清德執政以來,司法檢調一再凌駕立法和政治,成爲壓制民意機關及整肅在野黨的利劍,司法被執政當局武器化的結果,臺灣離威權統治與獨裁政治也就愈來愈近了。

司法原本是堅守民主法治的最後一道防線,檢警雖屬行政體系人員,但須捍衛自己崇高超然的獨立性,絕不服務於特定政治黨派,更不能成爲執政黨的鷹犬。唯有司法脊樑堅挺,不成爲任何外力的工具,始終秉持公正、客觀與良心,公正廉明辦案,才能使臺灣的民主免於黑暗與恐怖。

然而,民進黨爲了打贏「大罷免」惡戰,利用司法追殺在野黨的力道愈來愈大,檢調大張旗鼓一路搜索國民黨臺南市黨部、臺北市黨部、新北市黨部、花蓮縣政府,甚至還羈押了臺南市黨部副主委、花蓮縣民政處長。依據司法慣例,對於選舉之類政治性強的案件,司法都應避免涉入,但賴清德政府反其道而行,蓄意輕案重辦,政治介入斧鑿斑斑可考。

檢調東廠化 民主黯淡

猶記得當年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團體被控僞造文書,高雄地檢署不起訴,理由是:「於收集連署過程中,並未有戶役政系統等方式供查覈比對身分證字號,自亦難期待得以發覺有連署者於提議前已死亡之情事,是被告等人尚難繩以行使僞造私文書罪責。」道理很清楚,就是罷免連署屬於行政作業事務,承辦人不易察覺,多無僞造文書的犯意。這回各地檢調嚴查國民黨相關人士,與韓案的不起訴理由背道而馳,將涉嫌人當作重刑犯處置,豈非政治荷爾蒙作祟所致?

司法成了綠營打擊異己的獨裁工具,將大罷免操作成政治清算,展露臺灣逐步走向「綠色獨裁」的警訊,實爲臺灣民主法治最大的悲哀。在司法武器化之後,「大罷免」已轉變爲「大惡罷」,民進黨當局則成爲「大惡霸」。當司法不再公平,不再維護正義,整個檢調系統淪爲掃射在野與異議人士的槍炮,如果人民再不站出來要求檢調中立、維護司法正義,臺灣恐怕離實質戒嚴已經不遠了。

臺灣在威權統治時代,司法經常成爲執政當局鞏固政權的工具,受到冤屈的民衆及異議人士不計其數,直到民主化過程中,司法才逐漸取得超然於政黨之外的獨立性。但是,到了民進黨全面執政時代,特別是賴清德掌權以來,司法的黑手不斷伸出,配合賴政府對在野黨進行全面清算。這種在「大罷免」中濫用司法干擾政治的惡行再不遏止,則檢調將日益「東廠化」,使司法脫離民主法治,淪爲執政黨整肅異己的政治工具。全民實不應保持沉默,因爲今天你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也沒有人能爲你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