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喚醒司法正義系列一:強化外部監督 全民公審救司法
中國時報社論
新北市土城發生謝姓男子違反保護令卻無保請回後,當街殺死妻子及小姨的悲劇,死者父母痛訴法官放人殺人,外界質疑保護令成爲催命符。隔幾天,土城再發生「虎爸」違反保護令當街拿安全帽狠K兒子,檢方緊急拘提到案並聲押獲准,民衆感嘆「這回終於押了」,再次觸動大衆對司法雙標不滿的神經。
政治與平民案件 雙標對待
司法本應是保護無辜、懲治不法、維繫社會秩序的堤防,但如果檢察體系扈從政治辦案,更遭質疑爲殺人幫兇,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的他們,無法成爲安定社會的力量,反而成爲另一股亂源,確實讓人民失望和憤怒。
回顧政府修訂《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本意,主要在打破法不入家門的傳統觀念,並引進英美海洋法系保護令制度,但根據衛福部統計,家暴通報案逐年攀升,2024年已達17.9萬件,受害者7成爲女性。表面看來是國人意識提升,願意主動向外尋求救助,但保護令真能成爲被家暴者的「司法盾牌」?實在存有疑慮。
根據司法統計,每年申請覈准的保護令案件約2萬件左右,違反保護令有2千件,去年被檢察官聲請羈押獲准的卻僅160人,也就是說仍有近9成的被害人必須生活在被威脅的恐懼之中。當保護令成爲催命符,司法系統若不能有所警覺,類似悲劇將一再上演。
土城家暴殺人案就是血淋淋例子。被害人5月間就因家暴夫言語暴力,獲得法院核發暫時保護令,然而丈夫在返家收拾行李過程中,雙方再爆爭執。儘管張女報警,警方也將謝男依違反保護令移送,但檢察官認爲雙方無激烈爭吵,也未有暴力行爲,僅憑「情況證據」,連交保、責付,甚至電子監控都沒有,就直接請回。翌日發生命案,雖事出突然,但換做任何人都難以接受檢方當時的消極作爲。
倘若司法對所有案件都消極以待,民衆或許只是無奈和無助,認命接受。但荒謬的是,對於特定司法案件,檢察官積極態度卻讓人刮目相看,尤其牽涉高度敏感的政治案件,理應謹慎行事,並且不分黨派,但檢察官全面追殺,當然會被質疑有政治力介入。
臺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的妻子長期面對司法等壓力,網路出現批判司法聲音,有網民加工做哏圖揚言「命債命還」,藉此表達不滿,儘管作法偏激不可取,卻被檢察官火速逮人收押禁見,檢察官看待自己顏面顯然比一般民衆的命還貴重!
司法信任大崩壞 不夠透明
再看針對國民黨各地方黨部涉及「幽靈連署」罷免案,調查局先訂有績效,檢調各地全面搜索及約談,並收押多名黨部主委或主要人士,鋪天蓋地搶在二階連署前收網,而多名被告在羈押期間坦認犯罪,在起訴後雖獲交保,很顯然收押成爲檢方取供的工具。另在政治上更「團滅」國民黨組織力量,以利民進黨2026年地方選舉獲勝,檢察官選擇性辦案,社會自有公評。
我國檢察官權力遠超過歐美一些國家,不但可以指揮憲警調廉等單位辦案,也可以決定起訴或不起訴,過去甚至握有羈押大權,一旦淪爲政治工具,將成爲國家災難。近來多起民調都指出,有6成民衆認爲政治介入司法,而臺灣民意基金會7月公佈民衆對7類國家公務員好感度排名,結果檢察官排第4、法官則敬陪末座。
由此可知,民衆對當前司法信任感極度崩壞中,對政府過去司法改革徹底失望,更認爲改革已讓司法淪爲民進黨的「私法」,完全不顧人民感受。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明定法庭直播規定,法界雖有反彈聲音,但多數民衆仍認爲司法要透明,纔有機會重建民衆對司法的信任,透過法庭直播的全民公審雖非靈丹仙藥,卻能經由外部監督,讓司法人員有所警惕。
「不信公理喚不回,不容正義盡成灰」。檢察官和法官工作上的辛勞大家都能體會,當前的司法亂流,顯然是少數檢察官迷失自我,扈從政治辦案,也缺乏司法爲民的同理心;但我們堅信「天理昭昭,因果不爽」,當司法無法自省,人民必須站出來喚醒失能體制,讓司法界聽到人民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