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八二三砲聲再響,不容賴政府繼續裝睡
圖爲賴清德總統(右)昨前往宜蘭蘇澳進天宮參拜。記者胡經周/攝影
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臺灣在砲火下同心協力守住了家園。六十多年後的這一天,另一場護衛中華民國的「投票之戰」展開;這次,人民將用選票而非砲火,再度對賴政府發出不信任的怒吼。綠營的七二六大罷免以大失敗作收,但警鐘依然響着,選民今天將再次提醒執政者:臺灣的民主制度不容蹧蹋,賴政府須聆聽民意,停止違法濫權,回到持守正義、服務人民的軌道。
首波大罷免失利後,賴清德還在裝傻,推稱罷免是公民團體發動,拒絕承擔責任。如果八二三再敗,任賴清德再怎麼硬拗,也不能漠視自己的執政危機。眼前的事實是,八二三極可能重蹈覆轍,全軍皆墨。上一次,賴清德只祭了黨秘書長林右昌當代罪羔羊;這一次,則可能連內閣改組也難以止血。若再加上核三公投過關,及關稅談判不如人意,形勢將嚴重衝擊賴清德執政的正當性。即使賴清德想再耍賴,恐怕黨內也會羣起表示不滿。
從美國關稅的談判黑箱、風災救援的遲緩失能,到普發現金政策搖擺不定,賴政府幾乎在每次重大事件上都做出錯誤的選擇。人民質疑的,已不再是「政府沒做事」,而是「賴政府真的懂如何施政嗎?」在臺灣最需要安定的時刻,行政團隊卻屢屢故意製造混亂及不公,這纔是人們最大的憤懣。
卓內閣施政脫序,更嚴重導致信任崩塌。經濟部長郭智輝屢屢言行失當,衛福部長邱泰源缺乏作爲,教育部長鄭英耀一味避重就輕,內政部長劉世芳不斷排斥及鬥爭自己的國民,在在都使政府失去社會信任。這些閣員早被外界點名顯不勝任,卓榮泰卻遲不處理,任憑民怨積累。執政黨若幻想「硬撐就能過關」,最後只會造成賴政府的硬傷。
更嚴重的,是賴清德對國會與民主的敵視態度。賴總統若繼續把立法院視爲「體制障礙」,拒絕與在野黨協商,施政只會愈發停滯,朝野僵局也將更惡化。賴總統若不設法調整朝野關係,只會陷入失敗的循環,置國家於險境。八二三投票,將是人民敲醒愚妄政府的一次集結。
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內閣改組已不再是選項,而是唯一解方。這場改組不能只是換幾張面孔了事,而必須展現真正的改革決心。臺北市長蔣萬安建議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組閣,賴清德未必聆聽,這卻反映了社會對「跨越黨派、凝聚共識」的渴望。唯有打破小圈圈,擴大延攬專業人士,政府纔可能重拾人民的信任,有效應對當前的執政危機。
能源政策的修補,則是另一個不容迴避的議題。核三公投已不再只是藍綠的對峙歧見,而是全民感受深刻的能源不安現實,更是以半導體業爲核心的產業命脈所繫。賴清德意圖貶抑公投民意的重要性,只會造成社會更大的不安,並侷限了自己迴旋的空間。
賴總統必須認清:內閣改組並不只是補破網,而是迷途的執政團隊之再定位。第一,他必須放下意氣,承認與國會對抗到底只會走向死路,要學習妥協的藝術,並提出解決憲政僵局的具體方案。第二,他必須延攬跨黨派及受尊敬的人才,展現團結國家而非政治分贓的誠意。第三,他必須在經濟振興、能源轉型、社會團結等政策上改弦更張,重拾民衆的信任。
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臺灣靠團結守住家園。二○二五年的八二三公投,人民將用選票鳴砲敲醒裝睡的政府。這一次,戰場不在前線,而在總統府和行政院。若賴卓體制選擇愚頑抵抗或繼續裝儍,它等到的,將是被人民徹底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