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丹麥哥本哈根的Kastrup Sea Bath,因外觀呈現蜿蜒環狀而被暱稱爲「The Snail」(蝸牛)。圖/李清志提供

夏日炎炎,大家都很想到海邊戲水,泡在水裡降溫消暑。

記得小時候暑假總會去海水浴場游泳,不論是到淡水或金山,都留下許多歡樂的回憶。過去臺灣處處有海水浴場,如今多數已因工程建設、地形改變或安全等因素停用,改爲開放式沙灘或僅限岸邊活動。

北歐地區夏日短暫,大家都很珍惜有陽光可以戲水的時間,所以只要是海岸邊,港灣或是河岸邊,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就有人跳入水中戲水。好像從來沒有人會干涉或禁止,對他們而言,接近大自然,登山或是潛水,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政府單位也不會以安全疑慮出面管制。

我到北歐參觀了一處受歡迎的海水浴場,那是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Kastrup Sea Bath(Kastrup Søbad)。藉着木頭棧道延伸至海中,圓弧的木頭結構,擋住寒冷的海風,同時也圍構出安靜的戲水空間,環形結構逐漸上升,在末端成爲高低兩座跳臺。只見當地民衆來到此公共浴場,輕鬆自在地脫光衣服,跳進海中享受海水浴。

這裡沒有「水深危險」、「禁止跳水」等警告禁止牌子,也沒有鐵欄杆等防制措施,所有人自己管好自己,自己享受自然的美好,深深感受到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跟我們臺灣人有很大的不同。

北歐人民可以隨時在海邊港灣戲水游泳,一方面是因爲他們十分看重遊泳的訓練,在小學課程中都有游泳訓練以及落水自救訓練,因此有80%~90%的國民都會游泳;另一方面北歐的海洋港灣水質優良,污染很少,也因此常常看到人們在河邊港口游泳。

反觀我們的生活空間,只要有水池、河流,就會有「水深危險」、「禁止靠近」、「禁止游泳」、「禁止跳水」等警告標誌,或是乾脆築起不鏽鋼圍欄,防止人們靠近。因爲政府單位深怕出事時,人們會怪罪管理單位,因此乾脆先立警告標誌,表示我已經警告你了,你不聽話然後出了事,罪責就不在我。因此臺灣地區觀光景點、休閒區域便佈滿了各種警告標誌。

我曾經在臺北市的公園裡漫步,短短的行程中,就看到幾十個警告標誌,「禁止釣魚」、「禁止露營」、「禁止飲酒」、「禁止放風箏」、「禁止便溺」、「禁止投球」、「禁止滑板」、「禁止騎車」、「禁止販售」、「禁止爬樹」、「禁止遛狗」等等,到處都有警告標誌。

政府管理單位爲了怕人民出事,只要有水的地方、有懸巖的地方,有枯樹斷木的地方,也都會用不鏽鋼欄杆圍起來,禁止人民去靠近,這種心態美其名是保護人民,事實上卻是將人民與自然空間隔絕;而人民因爲長久以來被管理禁止,遇到事情只會歸咎政府單位,不會爲自己負起責任。其實政府單位的能力與資源是有限的,無法永遠跟在你旁邊呵護叮嚀你,人們必須學會不再扮演「巨嬰」的角色,讓自己去面對自然,學習與自然相處,才能享受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