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的慈善哲學與傳承智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2025年3月17日黃昏,恆基兆業地產官網發佈訃告,集團創辦人李兆基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 97 歲,這一消息震動各界。

回顧李兆基先生傳奇的一生,他憑藉1000元港幣起家,締造出了一個千億級別的商業帝國。創富之後,他選擇積極投身於慈善教育事業,用其獨特的慈善理念來回饋社會。在家族傳承方面,他也巧妙地運用了“兩子分權”模式和家族信託機制,確保了家族財富與企業的平穩過渡。可以說,奮鬥、奉獻與智慧貫穿了他的一生。

千億帝國傳奇,獨特的慈善哲學

李兆基的傳奇始於 1948 年。

他從廣東順德奔赴香港闖蕩,以1000元港幣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積累。1958年他與馮景禧、郭得勝攜手創立永業企業,正式進軍房地產領域,正式進軍當時尚處於起步階段的香港房地產市場。1963年,三人重組新鴻基,首創了“分層出售”地產模式,推動香港樓市進入平民時代。隨後,1976年,李兆基自立門戶創立恆基兆業,他精準定位小型剛需住宅需求強烈,帶領恆基兆業在激烈的地產競爭中嶄露頭角。此後,李兆基憑藉“囤地、股市操盤與跨界佈局”三大財富密碼,不斷擴張商業版圖。通過這些策略,恆基兆業在香港和內地雙開花,逐步構建起一個擁有 6 家上市公司、資產達千萬的龐大商業帝國。1995至1997 年,李兆基連續登頂亞洲富豪榜。2024年,李兆基家族以1750億財富位居胡潤中國百富榜第9名。

創富後的李兆基並沒有沉迷財富帶來的榮耀,依舊行事低調生活節儉,將大量的財力與精力投入到慈善與教育事業中。李兆基專門成立了“李兆基基金(Lee Shau Kee Foundation)”致力於推動教育支持、賑災捐助、醫療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慈善項目。

李兆基有着獨特的慈善哲學,他的慈善觀並非單純的金錢捐贈,而將其視爲一種講求最大社會效益的投資思維。他認爲,慈善與投資一樣,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將錢要在刀刃上,以改變更多人的命運。這一慈善理念一直在後續的慈善事業中予以貫徹。

1982年成立的“培華教育基金”就是例證之一。該基金該基金旨在爲大衆百姓提供職業培訓資金支持,在2006年啓動的“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縣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項目,李兆基李捐出 3.3 億元人民幣,針對農業技能、建築、製造業等 20 餘個領域開展培訓。該計劃累計培訓人數高達 123 萬,就業率超過 93%,爲超過 340 萬農村家庭帶來了希望和改變。

在教育支持方面,李兆基也有着超前的理念。他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頂尖高校捐贈合計超過港幣十億元,助力高校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同時,他還關注那些上學困難的勞工子弟,希望他們也能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順德李兆基中學,他就捐資設立 “助學計劃”,資助品學兼優的困難學子,其中包括中考考入李中的學生和考入大學的高三畢業生。

除了長期扶貧與教育支持,李兆基基金會在突發災難面前也從不缺席。2008年汶川大地震,李兆基基金會及李兆基本人捐贈超 5 億港元。2023年京津冀地區發生洪災,基金會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2000萬元人民幣,支援防汛搶險及賑災工作。2023年底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基金會再次捐款2000萬元人民幣,用於災區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對於慈善款額,李兆基在家族信託中也有謀劃,並實施慈善強制性的要求,他規定家族成員每年捐出一定金額從事慈善事業,家族信託的受益人需拿出不低於信託收益的 10% 進行捐贈。

李兆基還有一個極具個人風格的慈善準則——善款額與股市同步增長。他曾說:“我的願望是在恆生指數3萬點時,每年捐出10億元做慈善。”2018年,香港股市突破3萬點,他隨即履行承諾,以李兆基基金的名義向香港保良局捐贈1億港元,支持總局東翼重建工程,用於擴展社會服務。隨後,他再次發願:“恆生指數到4萬點,每年捐20億元。”雖然股市還未達到這一高度,李兆基先生便離世,但李兆基投身慈善事業的決心,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李兆基辭世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先後發佈長篇訃告,以表悼念。訃告中都不約而同提到了他對慈善事業的傑出貢獻。

“兩子分權”與家族傳承佈局

在財富管理和家族傳承方面,李兆基同樣展現出了前瞻性的眼光與智慧。在保障財富傳承、安排家族企業接班之中,傳承藝術盡顯。

爲保障家族財富穩定傳承,2004年李兆基成立“兆基財經企業公司”,打理家族分散在全球的65億美元投資。同時,藉助恆基地產設立家族信託,將家族核心資產裝入其中,由於家族信託的私密性,家族信託管理的財產總額無從獲知。但結合李兆基留下的六家上市公司與千億資產,網絡上流傳的關於其千億元家族信託的消息並非毫無根據。

通過整理多家媒體此前的報道,可以發現,李兆基家族信託具有多個特點:

首先,在治理機制上,通過家族信託持有名下房地產等企業資產,受益人之間的信託受益比例會根據對家族企業的貢獻度每五年動態調整,有特別貢獻者還將獲得額外分紅權益;

其次,決策機制方面,家族信託對外的重大決策需要長子與次子一起簽字,且單項投資不超過 50 億元;

同時,在生育鼓勵上,每位新增家族成員可獲配價值 2 億的成長基金,將人口增長與財富增值掛鉤;

此外,慈善強制方面,要求家族成員每年捐出一定金額從事慈善事業,家族信託的受益人需拿出不低於信託收益的 10% 進行捐贈。

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如何分配財富是家族財富管理中最爲棘手、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李兆基先生生前精心地進行了家族信託的規劃,就是選擇相信制度,而非人性的體現。”

在家族企業傳承上,李兆基選擇了 “兩子分權” 模式。

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他就開始部署接班事宜,安排長子李家傑和次子李家誠先後進入集團,分別負責恆基在內地和香港的業務。2019 年李兆基退休時,李家傑和李家誠均出任恆基兆業的董事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分管不同區域業務。李兆基表示,長子李家傑靈活,次子李家誠實幹,兩人一直分工明確,重要決策共同參與、協商決定。這種模式既保證了家族企業的穩定發展,又避免了兄弟間的權力爭奪,被港媒稱爲 “分而不裂” 的權謀藝術。

同時,李兆基還讓其他家族成員進入管理層。1976 年創辦恆基地產時,胞妹馮李煥瓊就參與創業,擔任總司庫。女兒李佩雯、女婿李寧、外孫女李敬恩等也在集團任職,家族成員在企業中各司其職,共同推動家族事業發展。

楊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兩子分權”模式在國內的家族傳承中並不常見,國內家族傳承會選定一位家族成員作爲家業的繼承者,並且更傾向於長子繼承。就以李嘉誠的家族傳承模式爲例,在培育接班人的時候,長子的管理能力盡顯,於是最終李嘉誠決定拆分家族信託,將次子家族信託的受益權轉讓給長子,讓長子全面掌管企業。

同時,這種“二子均分”的模式,也容易引發股權僵局的情況,但李兆基以提前謀劃佈局以及巧妙的管理涉及,將兩位傳承人的管理區域進行了明確劃分,避免了區域上的重疊與衝突,這也側面展現了李兆基先生管理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