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賴政府國防報告書 一場只求「不出包」的高裝檢

國防部昨公佈114年國防報告書,35位軍官及長官出席記者會。記者曾原信/攝影

賴總統任內首次發佈國防報告書,相較於發佈會的大陣仗,內容卻形式多於實質,讓人想起當年的高裝檢。

國軍設有「高裝檢」制度,定期檢查所有裝備的數量與性能,但到了執行層面卻常常變形,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層出不窮。負責檢查的上級心知肚明,卻都選擇閉嘴。

官兵們心中留下的不誠實印象,正是近年國軍苦於公信力不足的主因。

高裝檢問題如今已有明顯改善,然而政府向國人說明的國防報告書卻不然。每次國防報告書出爐,外界總積極尋找與先前版本的差異。但客觀態勢變化有其脈絡,建軍不會突然轉發夾彎。

歷年報告書的真正價值,反而是政軍高層權力嬗遞的跡證:蔡總統上任便宣示新軍事戰略,不久「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就變成「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韌性」是賴總統欽定三大委員會之一,果然不僅多了「多域拒止,韌性防衛」的「作戰整備方向」,報告書副標也是「敏捷韌性國軍、堅定捍衛國家」。據說是新科將領晉見賴總統必考題的「和平四大支柱」,自然也不會缺席。

報告書另一「有趣」之處,是資訊詳略落差:書中可看到中共各軍種人數、共軍在臺海周邊操演的次數,也有國軍防彈背心的性能諸元,數據甚至細到公釐;但若有人想要了解:中華民國武裝部隊規模到底多大,編制或實際狀況各是多少,報告書卻不會提供答案。

媒體詢問報告書爲何未提及缺員問題?官員也是問東答西,以「留營率高於部頒標準,且有提升」就搪塞。

換言之,出版國防報告書,與其說是對外報告國防狀況,更像是一場例行高裝檢,軍方的心態只是避免「出包」、追求政治正確。

進一步說,目前既有兩年出一次國防報告書,也有四年一度的國防總檢討(QDR)。後者今年三月纔出版,內容與此次報告書換湯不換藥。面對如此明顯的疊牀架屋,強調「減法思維」的國防部長顧立雄,減法大刀的下一招,不如先瞄準這方向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