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一場颱風 吹出防衛韌性的坑坑洞洞

丹娜絲颱風後,賴清德總統視察臺南災情,有災民反映請派國軍協助老人清理家園,他回覆「不能什麼都靠國軍」,圖爲勘災的場景之一,郭國文站在賴左側。圖/總統府提供

丹娜絲颱風重創臺南等地區,賴清德總統勘災引發不少討論。賴總統是否失言,在野多所批評,府方已有澄清,但比起互噴口水,這場風災及其善後暴露臺灣社會防衛韌性的脆弱與漏洞,纔是「救災政治學」更該被檢視的問題。

就在臺風來襲之前,賴總統上月下旬才主持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政府會持續盤整各部會資源和力量,反覆檢討、精進作爲,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工作更加穩健和堅實。

賴總統還定今年七月是「國家團結月」,將透過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驗證,向國際社會展現臺灣人堅強的防衛意志與自我保護的決心。

總統宣示加強韌性演練言猶在耳,但漢光四十一號演習與颱風接連而來,馬上讓人感受賴政府的捉襟見肘。

賴總統南下勘災時,許多災民無力清運家中毀壞物件,當面陳情希望國軍幫忙,賴迴應「不能什麼事情都靠國軍」。當下國軍有漢光演習任務,賴總統說法有其考量背景;但眼前許多災民等待救援,特別是有不少高齡長者需要協助,賴總統的講法便顯得缺乏同理心,更別說苦民所苦、民胞物與的領導者胸懷。外界多所議論,其理也在此。

事實上,災害防救法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得申請國軍支援,「但發生重大災害時,國軍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南部災害嚴重,如果還不能「靠國軍」,難道要像賴總統所說的「自己爬」?

演習視同作戰,面對天災,何嘗不是如此?漢光演習固然重要,但颱風重災區更是亟待救援的現場。颱風已遠離八天,竟仍有受災戶等不到協助。一場颱風,吹出防衛韌性的坑坑洞洞,也吹出指揮者緊急應變能力的不足。

諷刺的是,災害來臨前,官方大力宣稱會精進後勤支援能量、軍民整合協調運作,實際遇上了,卻手忙腳亂、荒腔走板,甚至如臺中市伸援臺南、嘉義,還要被綠營作政治解讀與批鬥。中央政府如此表現,距離賴總統理想的「全社會防衛韌性」,何其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