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迎來新機遇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爲文旅產業帶來新氣象,各地非遺旅遊項目層出不窮。刷色、鋪紙、印製……在位於北京琉璃廠西街的榮寶齋木版水印工藝坊裡,慕名而來的遊客們沉浸在這門古老手藝的魅力中。

9歲小朋友周漢唐一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邊告訴記者,希望和朋友們再來體驗。“旅遊旺季時,我們每天會接待數十位中外遊客,體驗活動也帶動了文創銷售。”榮寶齋木版水印車間高級技師文壯說。

“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旅產業的重要資源寶庫。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旅的結合不能簡單疊加。要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地方特色優勢,從文化空間營造到傳統工藝產品創新,都應立足其獨特稟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表示,“非遺+文旅”需具備“點線面”思維,即突出特色亮點(點),通過產業鏈串聯當地各類文旅資源(線),最終形成綜合效益(面)。

非遺遊爲何蔚然成風?“需求即潮流。”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副主編高舒表示,隨着文化自信日益增強,大衆對文化消費的期待水漲船高,不再滿足於觀光和美食,更渴望通過特色非遺獲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情感體驗。融入非遺元素的影視、遊戲等作品,也起到了宣傳作用。

在天津體驗非遺遊時,高舒觀察到不少遊客不僅參觀景點,更會爲一口煎餅餜子、一場傳統相聲、一件“泥人張”泥塑專程“打卡”,尋找和分享非遺已成爲旅遊的重要目的。同時,楊柳青年畫社與天津美術學院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合作,爲本地非遺注入創新活力。

打造成功的非遺遊項目,離不開系統思維與長遠規劃。“近年來,天津通過非遺代表性項目店鋪入駐景區、非遺類文化展演進景區、非遺活動賦能景區等方式,讓遊客對非遺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實現人氣和收益雙豐收。”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宗成靈表示,非遺遊考驗着各地保護與發展的能力,培養相關人才至關重要。接下來,天津將繼續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建設,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不斷推動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越來越多人循着非遺的足跡遊歷中國,豐富多彩的新業態也圍繞非遺蓬勃發展。“入境遊火爆,國潮文創熱銷,也爲老手藝帶來新機遇。”陝西東路皮影(汪氏皮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黨飛華介紹,在線上,他通過與社交平臺合作打造“非遺+文旅”原創作品收穫百萬點贊;在線下,他將皮影融入酒店、文創、展覽等業態,以活態傳承滿足海內外遊客文化消費新需求。

隨着非遺遊逐漸火熱,部分地方也出現亂貼非遺標籤、過度商業化等情況。“要避免借非遺之名譁衆取寵,應引導人們在貨真價實的沉浸式體驗中,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疆石河子大學教授吳新鋒表示,要以保護爲前提將非遺融入文旅,以文化根脈讓二者彼此賦能。近年來,吳新鋒帶領團隊聚焦新疆非遺調查研究和非遺文旅融合,開展非遺研培項目、探索人工智能賦能非遺資源的文旅應用,助力相關文旅項目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非遺遊如何行穩致遠?“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生活,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在紮實做好系統性保護的基礎上,守正創新推動其與文旅、科技等領域融合發展,以活態傳承的視野,追溯傳統,對話當下,面向未來。”潘魯生說。(經濟日報記者 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