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中歐建交50週年迎來新機遇
參考消息網7月23日報道 《西班牙人報》網站7月20日刊登題爲《歐中建交五十週年:重大機遇》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前工業、旅遊與商務大臣米格爾·塞瓦斯蒂安。文章摘編如下:
距離歐盟中國建交這一里程碑事件已經過去了50年,雙方即將在北京舉行特別峰會。
在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發動的關稅戰中,如果歐盟和中國這兩大貿易巨頭之間達成戰略聯盟,甚至形成一個大型自由貿易區,美國原則上將處於全面劣勢。中國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歐盟的“全球門戶”計劃,兩者可以互補。歐盟不應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歷史和常識都表明,貿易渠道是雙向的,即有去有回。無論是船隻還是火車,都不會空載而歸。
除了貿易之外,在投資方面還應該有多領域的合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顯示出雙方加強經濟聯繫的潛力。此外,歐中合作在世界上至少三個地區應該頗有成效:在東亞和澳大利亞,中國發揮着明確的領導作用;在拉美,中國正在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在該地區服務業佔有重要地位;在與歐洲有着明確地理和歷史聯繫的非洲,中國在關鍵基礎設施方面的影響力顯而易見。
在行業方面,中國企業正越來越多地投資於歐洲的能源、物流和研發中心,而歐洲企業則正尋求進入中國以消費爲導向的市場。相互投資不僅能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力,還能建立相互依存和長期穩定,並促進貿易發展。
歐中關係始終展現出韌性。有些領域聯合投資的機會顯而易見:
綠色轉型。歐洲立志在2050年成爲第一個碳中和的大陸,中國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些目標需要在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持續農業方面進行共享創新。
數字經濟與創新。中國擁有非常活躍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並在人工智能和電子商務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歐洲則貢獻了強大的數據保護框架、工業自動化和科學研究。
物流網絡與供應鏈。中國和歐盟可以在港口、鐵路、工業園區和5G基礎設施方面創建物流網絡。同時也要確保半導體、藥品和關鍵原材料的戰略供應。這同樣適用於汽車行業。
生物技術、健康、農業工業和食品安全。雙方合作潛力不僅體現在製藥、診斷、醫療器械和生物科技初創企業領域,在農業技術、食品加工和食品供應物流領域也存在潛力。
總而言之,儘管歐盟和中國面臨地緣戰略困境以及一些問題上的分歧,但雙方在建交50週年之際面臨着建立新型經貿關係的歷史性機遇。
希望即將舉行的峰會能夠爲開啓一個如同50年前那樣啓動的、新的合作時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