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交50週年,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帶你挖掘中歐合作機遇

今年5月6日,中歐迎來建交50週年紀念日。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5月7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中歐合作符合雙方利益,未來大有可爲。

中歐合作符合雙方利益

文章指出,1975年,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外交關係。那時的中國高度自給自足,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有限。從當時的形勢無法看出,中國將很快開啓改革開放,走上繁榮之路,併成爲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那一年,歐洲的局勢也與現在大不相同。又過了18年,歐盟才正式成立並取代歐共體。事實上,現代中歐關係正是始於中國與歐共體的合作。

此後,中國逐漸發展成爲製造強國。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的全球佔比達到30%,已經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時成爲全球供應鏈的關鍵一環。2024年,中國與歐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爲7858億美元,同比增長0.4%,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5164億美元,同比增長3.0%。

中歐雙邊投資也呈現穩步增長態勢。許多歐洲公司在華設立工廠,不僅旨在服務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爲了藉助中國不斷升級的產業集羣進行生產並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

這些進展無疑爲雙方創造了巨大價值。對消費者而言,這意味着更多選擇和更優惠的價格。對地方和中央政府來說,這意味着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財政收入。

若要確保中歐在未來半個世紀繼續爲雙方創造最大價值,現在正是重新評估貿易和投資關係並應對近年來出現的主要挑戰的絕佳時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預料中的貿易體系重組可能對歐盟單一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

中歐合作大有可爲

文章進一步分析稱,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於中歐建立更加可持續的關係。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在當前背景下,繼續進入這一市場對中國而言愈加重要。歐盟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技術合作夥伴,鑑於美國已採取越來越多的限制措施,歐盟的重要性或將更加凸顯。

中國擁有無與倫比的製造業集羣、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和龐大的消費市場。這就意味着,若歐洲企業想要保持全球競爭力,就必須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幸運的是,中歐仍有空間通過協商找到應對挑戰的方案,甚至進一步鞏固雙邊關係。加強機構間對話對於促進這一進程至關重要。

中歐建交50週年正是雙方回顧所取得的顯著成就的良好時機。中歐在提升雙邊關係未來價值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英文原文刊發於《中國日報》智享匯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