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中國擁有無可匹敵的供應鏈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中國對歐洲供應鏈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示意圖:shuttertstock)
「在許多行業,中國依舊擁有無可匹敵的供應鏈,無論在成本還是配套政策都極具競爭力。」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近日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作爲爲在華歐企發聲的歐盟商會主席,彥辭在採訪中反覆強調了中歐貿易面臨的一些挑戰,以及在華歐企對中國市場的關切。
出生于丹麥的他在1998年來到中國,在中國工作生活了20多年,而他的職業生涯幾乎從未離開中歐經貿這條主線。他曾先後在丹麥駐華使館商務處、中國丹麥商會任職。2023年5月,彥辭「解鎖」新身份,擔任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同時,他也是航運巨頭馬士基集團北亞區首席代表。
彥辭向澎湃新聞表達上述關切時,距離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舉行僅有一個月。7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7月2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介紹了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相關情況。就中歐經貿摩擦以及歐方關切,中方強調中歐經貿關係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應該也完全能夠在發展中實現動態平衡。中方致力於實現中歐貿易可持續、平衡發展,願進口更多適銷對路的歐洲優質產品,歐方應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
此外,中歐雙方還同意建立升級版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共同維護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在澎湃新聞7月25日從中國歐盟商會處獲悉的聲明中,彥辭表示「本次歐中會晤成果超出預期」。商會着重強調了中歐雙方發表的關於氣候的聯合聲明,以及同意建立升級版出口供應機制。
「希望此次會晤爲後續對話奠定基礎,包括在技術層面的深入交流。只有通過這樣的持續溝通,才能在商界面臨的各項挑戰上取得實質進展,推動建立更公平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彥辭說。
澎湃新聞:今年是中歐建交五十週年,202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7858億美元。回顧這50年,您認爲中歐經貿關係取得如此成就的最關鍵推動因素是什麼?
彥辭:過去50年,歐中關係爲雙方都創造了巨大價值。這一點在觀察中國時尤爲明顯。當中國開始意識到對外貿易和出口製造業能夠創造大量就業、爲經濟增長奠定基礎時,歐洲也同樣受益於中國高性價比、高質量的製造業產品,切實提高了歐洲民衆的生活水平。
但我認爲,或許我們不該再把雙邊貿易當作一種「對等關係」來談論了。數據表明,尤其在過去五年,歐洲對華出口持續下滑,而中國對歐出口卻快速增長。
這也正是當前中歐貿易摩擦的根源之一,雙邊貿易失衡日益加劇。疫情前,每當歐洲向中國運送一個貨櫃,中國便向歐洲運送約2.5個貨櫃。而今年,這一比例預計將接近1:4——歐洲每向中國發出1個貨櫃,中國便反向發出4個。失衡的貿易不可能無限持續。
當然,我不認爲貿易會是完全平衡的狀態,歐洲也並非追求這一點。中國在製造業領域極爲擅長,中國生產的很多產品,歐洲沒必要自己再去生產。但在某些領域,歐洲會開始思考:中國出口迅猛增長對歐洲的就業、經濟安全、產業韌性意味着什麼?這些擔憂是切實存在的。
希望中方正視並理解這些擔憂,能設身處地與歐洲共同應對挑戰。唯有如此,中歐貿易才能持續繁榮,並進一步增長。
澎湃新聞:商會近期發佈了《2025年歐洲在華企業商業信心調查》。基於目前的市場環境和中歐經貿關係現狀,這份報告呈現出在華歐企怎樣的態勢?反映出中歐經貿合作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彥辭:報告中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首先,正如中國企業正面臨內卷、通縮和激烈競爭一樣,歐洲企業也有同樣的處境。我們看到不少歐企雖然能夠實現營收增長,但由於激烈的競爭、產能過剩、市場內卷,利潤率不斷萎縮,企業正陷入困境。我們還發現,部分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利潤開始高於在華利潤。
但是,中國對歐洲供應鏈的重要性依然無可替代。作爲全球化企業,歐企從世界各地採購原材料和零部件,而中國在這方面極具競爭力。於是,在某種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種略帶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歐企和中國企業一樣,利潤被擠壓;另一方面,中國高效且不可或缺的供應鏈又使我們必須在華保持業務存在。
因此,我判斷,五年後在華歐企的數量大概率與目前持平,不會有大量歐企撤離中國,也不會有大批新企業涌入。總體而言,中國仍將是歐洲供應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對許多企業來說,會繼續在中國投資、深耕,不僅是爲了「在中國、爲中國」(「in China, for China」),更是爲了藉助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澎湃新聞:就像報告中也提到,更多的歐洲企業正將業務迴流中國。
彥辭:這正是我想強調的現象,平均來看,企業利潤在下滑,但離岸業務卻在增加。我認爲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們正處在高度動盪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企業採取「在中國、爲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策略,通過更多地在中國投入,來保障自己「爲中國市場服務的在華供應鏈」,因爲這是抵禦外部衝擊的辦法。
第二,在許多行業裡,中國依舊擁有無可匹敵的供應鏈,無論成本還是配套政策都極具競爭力。企業要在全球市場取勝,就必須以最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最優產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品也必須拿到最優價格。這些關鍵投入品往往只能在中國找到。因此,我們看到歐企的在華採購額上升,爲了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企業必須繼續從中國採購。
澎湃新聞:報告還指出歐洲企業將業務迴流中國的同時,企業信心也有所下降。這種「迴流與憂慮並存」的狀態是否有點矛盾?
彥辭:確實,有26%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在增加離岸業務,但仍有74%的受訪企業沒有這麼做。不過,26%的比例已經不低。歸根結底還是出於現實考量和政治環境的雙重影響。一方面,企業在中國採購是爲了保護其在中國本土價值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想在全球範圍內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在中國採購,因爲這裡能提供最具性價比的優質產品。
這些解釋是合理的,但看起來確實矛盾,因爲通常企業會涌向那些他們最有信心的市場。這恰恰表明,當觀察企業行爲時,決策的制定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在吸引投資方面,中國如今面臨更多的競爭。目前仍有超過50%的會員企業將中國視爲前三的投資目的地,但中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了。
澎湃新聞:您提到,仍有半數會員企業將中國視爲前三的投資目的地,這是否反映了歐盟對華「去風險」與企業實際需求背離?
彥辭:歐洲企業高度重視供應鏈韌性。疫情後,約76%的商會會員企業都對供應鏈進行了評估,檢查其穩健性。企業們開始思考:是不是過於依賴單一地點來採購特定零部件了?有沒有備選方案?
商會觀察到,在增加在華採購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把部分產能遷出,既分散風險,又保留核心。可以說,這兩種趨勢並行不悖。
過去「十年一遇黑天鵝」的時代已經結束。2020年出現疫情、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2023年紅海危機、2025年又會有新的「黑天鵝」,幾乎每年都有突發風險。因此,「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地點」正深入企業的基因。這與政治無關,只是出於現實考量:我如何確保我的企業能夠持續運營?
澎湃新聞:您在1998年來到中國,又先後在丹麥駐華使館商務處、中國丹麥商會任職,可以說您見證了中國經濟產業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您觀察到中歐在商業合作領域發生了哪些顯著的變化?
彥辭:我剛來中國時中國還沒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的國際關係也與現在不同。中國正要邁入一個了不起的發展階段。從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到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那7年,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黃金時代。中國從以二線低附加值製造業爲主的國家,躍升爲全球最大貿易國。這種發展速度前所未有。
我之所以認爲這段經歷難以複製,是因爲中國入世時,世界的全球化程度遠不及今天,存在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全球市場正等待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出現,用高效、優質且低成本的製造能力填補這個空白。
在我看來,未來恐怕很難再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在短短几年內實現如此驚人的出口增長,達到如此地位。原因很簡單,全球化初期的「真空」地帶已不存在。我們如今身處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2001年時沒人談論「經濟安全」,地緣政治也不像如今深刻影響貿易。而現在,各國都在審視:這對本國的國民經濟、經濟安全、產業韌性會有何影響?全球貿易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即便如此,我仍然從積極角度看待貿易,其中蘊含着非常大的商機。如果我們能處理得當,貿易仍有巨大潛力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推動各國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關鍵是要確保不會錯失通過貿易創造增長、財富和就業的潛力。我們需要爲全球正在經歷的爭議找到解決方案。
澎湃新聞:中國入世後,您認爲這些變化對歐洲企業在華業務模式、發展方向帶來了哪些影響?比如它們的投資策略是否發生了改變,或者說企業在中國的整體運營模式是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彥辭:毫無疑問,與剛加入WTO時相比,如今中國已成功建立了非常完整的供應鏈,基本上所有環節都能在國內完成。對許多歐企來說,中國早已從承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業務的地方,演變爲可承載整個供應鏈的基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項重大成就。如今中國的製造業產出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這一比例與歐、美總和相當。
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的零部件製造業務轉移到中國,歐洲開始擔心「自身產業韌性會受到怎樣的衝擊?歐洲工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這正是當前一系列擔憂浮現的根源。我希望中方能夠傾聽並努力理解歐洲在「產業韌性」和「經濟安全」方面的關切。
澎湃新聞:您曾以全球貨櫃貿易爲例,對全球貿易未來走勢保持樂觀,預計2025年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仍將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基於此,您認爲中歐貿易在全球貿易增長趨勢中,具備哪些獨特的優勢和增長動力?中歐雙方應如何進一步挖掘這些潛力?
彥辭:當前全球貿易面臨太多「安全因素」,因此,難以對貿易走向精準預測。全球商品的流動仍在繼續,圍繞「全球化是否正在消失」的討論也依然存在。這說明全球化並未終結。回顧今年上半年,貿易情況並沒有年初人們擔憂的那樣糟糕。這也再次印證:只要貿易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企業就會繼續想辦法優化供應鏈,確保客戶能獲得全球範圍內最具競爭力的高質量產品。
澎湃新聞:當下經貿摩擦持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在這種情況下,您認爲中歐應如何保護我們之間的貿易潛在增長因素?
彥辭:未來50年,歐中關係無疑仍有巨大的價值潛力。現在的關鍵是找到實現這一潛力的方法。目前一個普遍共識是:貿易帶來的利益並未被公平地分配。如今恰逢歐中建交50週年,這是一個絕佳契機,我們可以稍作停頓,共同回顧這段關係過去所創造的巨大價值,並探討未來的合作模式應該是怎樣的。
我們必須確保歐中關係能夠創造的實際利益,以一種雙方都認爲合理、公平的方式進行分配。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希望,紀念建交50週年能爲我們提供一個契機,圍繞這些關切展開真正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