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迎來提質升級新機遇
國家電影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電影票房爲292.31億元,觀影人次爲6.41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22.91%和16.89%,國產影片票房佔比爲91.2%,票房過億元的影片25部,其中國產影片16部、外國影片9部。當前,我國電影市場呈現出較往年複雜而多元的發展態勢,集中體現爲“總量承壓、結構優化”的產業特徵。這標誌着我國電影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升級的關鍵轉型。
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在市場規模迭代、技術體系革新、“電影+”業態創新及全球化佈局等維度呈現系統性躍升,市場規模持續擴容成效顯著,不少影片採用先進的製作技術,電影科技力量顯著增強,在特效、3D技術、虛擬現實等領域的應用不斷加深,增強了電影視覺效果;IMAX、3D、4K等高新技術在電影市場深度推廣,持續提升了觀影體驗。例如,《哪吒之魔童鬧海》自研粒子水墨渲染與智能流體特效,與國際充分接軌;《流浪地球2》虛擬製片應用率達60%,LED虛擬影棚可實現全場景拍攝,標誌着我國電影工業化體系更加完善。在產業融合層面,“電影+”模式顯現創新性發展。例如,《熊出沒》IP實現主題樂園場景化應用,文旅聯動“跟着電影去旅行”線路的商業探索等方式,有效激活了消費乘數效應。國際傳播方面,《哪吒》系列在北美千場放映,日本上映影院規模達到161家、票房超過2億日元,北歐五國全面發行,非華語觀衆達到30%,創華語片海外20年來的最佳成績。
頂層設計方面,2021年國家電影局發佈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確立了2035年電影強國的目標,提出創作、科技、產業體系等多項發展任務。在地方層面,各地針對電影製作、影院、基地、教育等方面頒佈推動當地電影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比如,無錫“電影20條”(2025)覆蓋全產業鏈條,推動電影產業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
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資本過度集聚於頭部IP資源,擠壓了原創內容生產空間;票房單極收益模式制約了產業鏈多元化拓展;檔期依賴性凸顯,市場內生增長動力不足;衍生品開發滯後,特效製作與虛擬製片領域外包傾向明顯;等等。進一步推動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從政府、企業、消費者三端協同發力。
政府層面,要優化機制供給體系,健全專項資金分配機制,強化對電影產業核心技術攻關領域的定向扶持。依託區域間政策聯動,引導影視基地聯盟化建設,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整合,深化產業集羣協同效應。優化觀影生態,政策持續發力,推進電影公共服務,擴大服務覆蓋範圍,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偏好的居民文化娛樂訴求,引入多渠道合作,爲服務提質增效。打造多樣化電影創作生態,推出多元化產品,以滿足觀衆多樣化文化生活需要。繼續培育“週末檔”消費,培養觀衆日常進影院的習慣。
產業層面,護航“電影+”產業深度融合轉型。系統化培育新型電影消費業態,強化衍生品開發與授權管理效能,深化“電影+”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構性改革。構建專業化國際發行服務體系,拓展多邊聯合攝製協議覆蓋範圍,完善基於產業分類的出口退稅分級管理制度。完善電影版權保護體系,構建區塊鏈確權、數字水印溯源與AI過濾技術架構,實現侵權全鏈條追溯與精準定責。建立法律修訂、專項行動與司法救濟聯動機制,將懲罰性賠償、平臺責任清單與算法治理納入法規細則。
消費者層面,要讓消費者成爲產業生態的“校準者”與“共建者”。未來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消費者在文化認同、市場制衡、生態維護的深度參與。延續當前電影市場的好勢頭,必須持續滿足觀衆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的優質影片需求。拒絕“唯娛樂化”內容,倒逼創作迴歸人文精神,以理性消費選擇支撐多元題材,破解IP依賴。以版權自律支撐創作收益,通過跨場景消費延伸產業鏈價值。當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參與,電影產業方能真正實現“創作—傳播—消費—再生產”的良性循環。觀衆的每一次理性選擇、文化自覺與責任消費,都在推動中國電影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讓我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趙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