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虐待案件數連5年上升 法醫:頸部傷勢不介入「下次只剩屍體」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老人保護通報案件攀升與超高齡社會有關,長者身體、精神脆弱,家庭風暴容易產生,衝突發生情況,以親屬間相處問題爲主,佔60%。記者林琮恩/攝影

衛福部統計,近5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攀升,截至113年案件數總計高達2萬4396件,雙方關係以子女、孫子女對父母、祖父母施暴爲大宗,佔比高達55%。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老人保護通報案件攀升與超高齡社會有關,長者身體、精神脆弱,家庭風暴容易產生,衝突發生情況,以親屬間相處問題爲主,佔60%。

據統計,109年老人保護案件數量爲1萬5610件,5年間成長至2萬293件,卑親屬對尊親屬施暴,即子女、孫子女對父母、祖父母施暴原因,以精神暴力佔最大宗,比率爲53%,其次爲肢體暴力,佔37%。張秀鴛指出,精神暴力範疇包括卑親屬對尊親屬視而不見、就醫而未協助就醫、疏忽照顧等,都是精神暴力範疇。

張秀鴛說,分析卑親屬對尊親屬施暴原因,親屬相處問題佔60%,精神疾病發作佔16%、財務問題佔15%、酒後有醉意佔14%,實務情況包括長者與子女雙方生活習慣、工作態度認知不同,子女在家當啃老族,取財不得產生家暴,也是常見案例樣態,及早改善子女與老年父母親子互動關係,引進資源文定相對人身心,妥適處理家內財務問題相當重要。

從事老人虐待驗傷多年,高醫大附醫病理部顧問醫師尹莘玲表示,第一線觀察,許多受暴長者擔心「家醜不可外揚」,會自稱傷勢是摔倒導致,但意外傷與受暴傷部位、形式均有不同,大部分老人虐待傷害部位集中於「頭、臉、頸、軀幹、上肢」,傷勢若出現皮下出血、瘀傷、跌倒骨折,很有可能是老人受虐或照顧疏失徵兆。

一位老虐個案被照服員發現頸部有傷,通報社會局後,轉介高醫驗傷。尹莘玲表示,長輩送至診間時,不斷責罵醫療團隊多事,她「在罵聲中完成驗傷」,發現對方頸部瘀傷是被兒子掐頸導致,緊急告訴社會局社工,頸部虐傷個案,若不積極介入,再通報時遭殺害機率爲其他類型個案10倍以上,「不積極處理,下次再看到就是一具屍體。」

張秀鴛表示,長輩受虐通報時,常顧忌「面子問題」,擔心「通報後,這個家就完了」,或憂心孫子、子女日後無法在社會立足,而不願通報地方政府家防中心或向警察單位求助,除透過宣導破除迷思,鼓勵照顧者使用長照資源減輕照護壓力外,與長者接觸的相關從業人員如照服員等,也應發揮互助精神協助通報。

高醫大附醫病理部顧問醫師尹莘玲表示,大部分老人虐待傷害部位集中於「頭、臉、頸、軀幹、上肢」,傷勢若出現皮下出血、瘀傷、跌倒骨折,很有可能是老人受虐或照顧疏失徵兆。記者林琮恩/攝影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