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虐案爆增近5成!法醫驚示警:1傷最危險

衛福部今日(15)舉辦「生命因關心而無憂-安心守護、樂活相伴」終止家暴系列記者會。(李念庭攝)

我國老虐通報案逐年攀升,5年成長近5成,以子女對父母暴力案佔大宗。法醫示警,老虐傷口多以「瘀傷」表現,通常位於頭、臉、頸部及上肢,尤其以頸部掐痕最危險,若不通報處理「下次看到就是屍體」,應提高警覺、及早介入。

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明,老人保護通報案從2020年近1.7萬人,升至2024年2.4萬人,相對人以直系血親(孫子女)55%爲大宗。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如疏忽照顧、視而不見等佔53%最多,其次爲肢體暴力37%,以及騷擾30%、經濟暴力2%。

張秀鴛表示,老虐案件情境因素,多圍繞在親子互動不良、子女身心狀況不穩定、家內金錢爭執等。分析5年重大致死或重傷案件暴力促發主要因素,因老人失能,照顧者不堪負荷而殺害佔35%最多,其次爲相對人精神疾病引起的暴力行爲30%,以及相對人向被害人討錢不成的報復行爲、藥酒癮產生暴力行爲等。

高醫大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指出,老人受暴的傷勢位置,通常位於頭臉部、頸部及上肢軀幹,不論是拳打腳踢、牙齒咬、捆綁等虐待,都會以「瘀傷、皮下出血」表現。最常見3種老虐傷口,爲臉部瘀傷、頸部勒痕及上肢瘀傷。

尹莘玲強調,當老人身上出現不明原因瘀傷、手腕腳踝擦傷等,就要提高警覺,懷疑有虐待或照顧疏忽情勢,尤其當頸部出現手指掐痕,「非常危險」,代表相對人已有想掐死被害人的念頭,出現頸部勒痕但沒有處理,「下次看到就是屍體」,下次被殺死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組長鄭慧敏分享,實務工作上,老人常淡化暴力,不希望晚輩留下犯罪紀錄,但相同狀況只會重複發生,越隱忍就越嚴重。老虐的成因複雜,包括生活相處照顧、經濟、精神疾病、藥酒癮、照顧角色改變等。

鄭慧敏表示,連結相關網絡提供協助十分重要,除了衛政提供醫療、長照服務連結、社工介入協助及追蹤,嚴重案件更需要仰賴司法,保護令核發、聲請羈押等,來約制告誡相對人,鄰里提供關懷支持、協助老人融入社區也是重要一環。

另外,近年老人財務剝削案量快速成長,臺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理事張宏哲表示,家庭財務界線模糊,加上父母與子女常處於相互依賴又衝突的關係,當老人逐漸失能失智,相對人失去依靠、產生憤怒情緒,可能成爲暴力因子,鼓勵長者「不溺愛、不自責、不依賴」,子女「不暴力、不依附、不勒索」,建構健康關係。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拒絕家庭暴力,請撥打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