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心律不整 醫示警「心房顫動」5症狀:危險性常被低估
▲醫師提醒,心房顫動危險性常被低估。(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根據統計,全臺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其中65歲以上族羣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一名80歲的患者李伯伯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醫師提醒,心房顫動危險性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呼吸急促」等症狀。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謝敏雄說,根據統計,全臺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羣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
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
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謝敏雄說,臨牀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適合的對象不同,脈衝場消融術適合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尤其是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羣,萬芳醫院自引進以來,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術後併發症爲零,複發率僅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