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的教廷外交大挫敗

(圖/美聯社)

教宗方濟各在主持完今年復活節聖日後迴歸天家,各國紛表悼念與不捨,因爲他清貧親民性格備受尊崇,開明作風更挽救面臨內部醜聞纏身的教廷聲譽。逾170個國家代表團齊聚聖伯多祿大教堂,形成難得的外交場面。可惜的是,賴政府事前未能全力促成賴總統親自出席,事後又無法自圓其說,錯失深化華梵關係的大好機會。

從方濟各辭世到喪禮日的時間極短,鑑於我國國際地位與兩岸關係複雜性,總統欲親自出席本應細膩運作,才能促成難得的外交訪問。更重要的是,我國正副總統幾乎沒有出席重要國際場合的機會,此次若能成行,必然可與不少國際政要會晤交談。

外交部次長吳志中的澄清更暴露民進黨政府已不再以國家利益爲最優先考量,而是炒作大內宣掩飾外交失能。他先將賴總統無法出席歸咎中共阻撓,接着又說時間緊迫,只能由與方濟各會面多次的陳建仁爲特使人選。教廷不接受賴總統出席,連副總統蕭美琴都遭婉拒,加上中國大陸天主教「一會一團」也向梵蒂岡致唁電,顯見教廷對如何處理與臺海兩岸互動的謹慎,我方不能不預作準備!

與教宗互動從來都不是選派特使的考量,難道陳水扁出席若望保祿二世追思儀式或馬英九出席方濟各就職典禮,都是因爲他們與兩位教宗關係密切?川普甚至與方濟各迭有爭辯,依然親自出席。國人都知道,我國對外往來難擺脫兩岸關係的羈絆,倘若賴蕭皆無法出席,外交部據實已告必然能獲諒解,而不是想方設法掩飾,反自曝其短。

教廷是中華民國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也是我國能維繫與中南美洲邦交關係的關鍵,一旦有失,恐波及與天主教國家的邦誼。雖說教廷與中共歧見仍大,不過近年大幅提升互動層級,雙方於2018年簽署有關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並於去年10月再延長4年。這是梵蒂岡與北京邁向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最關鍵環節,若新任教宗有心再向中共讓步,教廷駐華大使館從臺北遷移到北京的可能性並非完全爲零,賴政府切莫輕忽幕後的外交折衝。

中國大陸是梵蒂岡亟欲積極拓展的傳教新土,尤其龐大人口更是歷任教宗眼裡的迷途羊羣,況且將駐華大使館從臺北遷移到北京無須改名,不必承擔放棄臺灣教徒的罵名。當然,中共反覆以政治力干擾傳教活動,必將是梵蒂岡內部不同勢力的爭辯熱點。

政府本該以如履薄冰之心,謹慎應對外交困境纔是基本,若將外交當成惡鬥在野黨、醜化中國大陸的政治鬧劇,非但無法有效鞏固現有邦交關係,反而導致國際空間日益緊縮。民粹言行只會扯國家後腿,民進黨該還給外交專業一個清新空間了。(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