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與北京互動 賴政府莫輕忽
(圖/新華社)
上任首出訪南太友邦的賴清德總統返臺後,強調我邦交國勇敢抵抗極權主義的威脅利誘,堅定支持民主普世價值,德不孤必有鄰,他將開啓價值外交新時代。賴政府在宣揚此趟外交成果之餘,其實有必要把目光聚焦在教廷與中國大陸快速改善關係的近況發展,全力防堵北京任何對我不利的外交作爲,以免我國在歐洲最後的正式外交堡壘遭攻破。
梵蒂岡與中共於近期第三度續簽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期限爲4年,較之前的兩次都長。梵蒂岡事後表示,將繼續致力於相互尊重和建設性的對話,以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爲中國天主教會和整個中國人民謀福利」。中共外交部則強調,「將本着建設性精神保持接談,持續推進中梵關係改善」。這是雙方歷經數十年的外交折衝,好不容易獲致的妥協,教廷及北京顯然對這次協議感到滿意,但仍不滿足,雙方還想各取所需,得到更多回報!
中共藉着成立親政府的宗教協會宣傳宗教自由;反之,長年遭打壓的民間「三自教會」一直是梵蒂岡關切的對象,也是雙方至今難以解決雙邊關係的癥結。隨着彼此針對主教任命的讓步,教廷及中共終於在2018年簽署歷史性的臨時協議。至此,過去6年至少10位主教被任命和祝聖,包括中共今年8月正式承認95歲的石洪禎爲天津教區主教。
教宗方濟各9月才訪問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但國際觀察重點都擺在教廷與中國大陸的外交互動。方濟各正面評價臨時協議,也不吝於表現希望訪陸的渴望。
梵蒂岡是大陸在歐洲唯一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因此隨着北京加強與教廷的互動,賴政府不能再以中共沒有宗教自由或梵蒂岡不會拋棄臺灣等理由,忽視這些年梵陸關係的快速進展。
賴政府要知道,教廷駐華大使館的英文正式名稱爲「Apostolic Nunciature to China」,顯然是把臺灣及中國大陸視爲同一教區(國家),只是目前的外交對象爲中華民國政府。因此,教廷高級官員纔會說,倘若把大使館從臺北搬到北京,並沒有「斷交」或「建交」的問題,這是我方無法逃避的教廷官方立場。
在方濟各積極提升與中國大陸對話,也希望能在亞洲牧養更多天主教徒的使命下,若能爭取在中國大陸的宣教權,未嘗不是雙邊關係的重大突破,屆時所謂的自由民主恐難擋臺海兩岸與梵蒂岡三邊關係的結構性改變,更可能連帶觸發我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邦交關係,我方不得不慎防。(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