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 4症狀莫輕忽
國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庭瑋。(國泰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79歲李先生老當益壯,負責搬運瓦斯空瓶,近日因嚴重下背痛,至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發現多節脊椎壓迫性骨折,建議手術。然而,手術前抽血時,意外發現腎功能差、貧血、高血鈣等問題,經骨髓檢查診斷爲多發性骨髓瘤。
國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庭瑋說明,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漸進性的血液癌症,主要由骨髓中的漿細胞癌化造成。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逐年上升,60歲以上成人較爲常見。
楊庭瑋解釋,正常情況下,人體B淋巴球面對病原體時,會轉化爲漿細胞、產生抗體以清除病原體,病原體被清除後漿細胞應自然凋亡。然而,當漿細胞未凋亡且大量增生時,便會引發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隨病情進展,常見症狀包括骨痛骨折、貧血、腎功能障礙、高血鈣症。楊庭瑋說明,異常漿細胞累積在骨髓,可能導致骨頭變脆,常見部位爲脊椎、肋骨和上臂,引發疼痛與骨折;漿細胞增生剝奪其他正常細胞的生存空間,如紅血球母細胞,進而導致貧血,使人感到疲倦、無力、氣喘等。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會產生大量異常抗體,積聚在腎臟使腎功能下降,病人可能出現水腫、呼吸喘、體重增加及與尿毒素累積有關的症狀;由於骨骼被癌細胞破壞,鈣質釋放進入血液,也可能導致血鈣過高,引發脫水、噁心或嘔吐等症狀。
楊庭瑋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根治,但透過不同治療手段,能有效延緩病情進展、減輕症狀,常用藥物包括類固醇、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單株抗體等,或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CAR-T細胞治療、放射治療等,醫師會依照病人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