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 神經受損勿輕忽
熱門話題
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到50歲女性,由於不定期反覆發作,加上每個人症狀都不同,非常難以預測。卓小姐在30歲發病,雖然積極治療,但忽略了神經受損的症狀,右眼視力至今僅剩0.1。醫師提醒,即便看似沒有症狀,大腦也可能正在持續發炎,腦容積流失速度是正常人的5倍,及早接受長期穩定治療,才能降低復發和失能的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升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初次發病年齡大多是20到50歲,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2到3倍,臺灣約有2000多名患者,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同,近8成有感覺障礙、近7成感覺虛弱、6成6視力模糊,其他還包括複視、發音或吞嚥困難、尿液或糞便滯留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40%到70%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說,當認知功能受損,可能發生閱讀時找不到字、記不得長相或名字、無法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社交障礙等情況,對於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但病人常以爲是暫時現象而不追究,卻不知道腦容積流失速度是正常人的5倍,認知功能正在急遽惡化。
病友卓小姐說,自己發病初期出現手腳、肚皮不同部位的麻木感,被診斷爲多發性硬化症,雖然有積極治療,但後來右眼出現模糊狀況,沒想到和多發性硬化症有關,僅僅延誤1周就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右眼視神經遭破壞,視力僅剩0.1,她提醒病友,及早發現很重要,神經受損需要儘快治療,若有任何異狀就要「大驚小怪」,不要輕忽。
研究指出,高達7成的病人在2年內經歷復發,其中半數患者復發次數達2次,羅榮升說,臨牀上發現有些患者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短短几個月講話變鈍了,提醒患者,每年都要接受認知功能檢測,目前已有藥物可改善認知功能和腦部萎縮。
臺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反覆性的發炎,初期症狀經常不是很明顯,甚至會自行改善,結果導致神經受損卻不自知,最重要的還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包括免疫藥物、物理治療、心理支持及病人生活習慣調整等,有助於擺脫失能,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