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拋健保「論人計酬」 專家曝關鍵4作法
臺灣醫務管理協會理事長洪子仁今日(28)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推行健保「論人計酬」的前提與做法。(李念庭攝)
全民健保實施30週年,賴清德總統昨日提出各區總額「自管自收」、健保改爲「論人計酬」模式建議。專家指出,論人計酬最大優點,在於將目標由疾病治療導向「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但首先須先克服資源落差,並建立風險調整機制、醫療體系相互合作,及改變民衆就醫行爲。
賴清德總統昨日(27)於健康臺灣全國論壇中,提出各區健保總額「自管自收」模式,他認爲,花蓮縣秀林鄉「論人計酬」試辦得很成功,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互相合作,有助引進「健康促進」概念,進而達到疾病預防,減少民衆就醫次數。且經費屬於該區,不會留在健保署,有助推動「以人爲本」的健保醫療服務。
花蓮縣秀林鄉2022年成爲全臺首個「全人整合照護執行方案」試辦地區,也就是論人計酬概念,整合人口、慢病個管、預防保健等資料,再將當地民衆分成健康、低、中、高不同風險等級。推行結果顯示,雖然首年支出因大量篩檢成長,但民衆風險下降,總醫療費用也減少。
對此,臺灣醫務管理協會理事長洪子仁今日(28)分享英國、荷蘭論人計酬經驗,皆是以「基層醫療」爲核心,強調家庭醫師、預防疾病重要性;設計良好的風險調整機制,不單單按人頭,而是依照健康風險加權費用;搭配績效獎勵;並強化前端健康促進、疾病預防,降低後端醫療支出。
洪子仁指出,總統想翻轉健保制度,推行「論人計酬」,首先要先扭轉目前健保「論量計酬」觀念,並非疾病治療越多、給付越高,而是以預防醫學爲主,人民越健康、醫療花費越少。而論人計酬最大好處,在於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鼓勵預防勝於治療、強化跨層級跨院所合作,推動區域整合式照護、減少醫療浪費,提升醫療體系永續性。
洪子仁指出,推動論人計酬有7大前提,包括醫學教育改革,從以治療疾病爲主,轉爲以疾病預防爲主;建立完整家庭醫師制度,每人或每戶有固定家庭醫師作爲轉診窗口;推動社區就醫轉診模式,民衆自由選醫習慣,建立社區轉診制度,然而這點在臺灣恐有困難。
此外,也要調整利害關係人利益,減少藥品或醫材使用,須說服相關業者;面對預防成效顯現的時間差,可能須2~3年才能看見成果;主管機關角色轉變,政府不再管理細項支付;醫院系統或基層醫師組織主導,須具備管理與分配保險費的能力,建立管理式競爭生態圈。
洪子仁認爲,論人計酬可先至離島試辦,但結果未必適合人口密集的雙北。施行論人計酬有4大作法,首先要考量區域醫療資源分佈差異,都市、偏鄉及醫學中心、基層診所資源落差;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健康需求差異大,須設計風險調整機制,保障高需求族羣有足夠照護;還要成功推動各層級院所合作;並改變民衆看大醫院、反覆就醫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