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不演了 還得十講多憋屈
民進黨全代會下午登場,賴清德表示,要建構更好的民主,打造更好的臺灣,公民社會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記者黃義書/攝影
昨天民進黨全代會賴清德總統指出,臺灣人民有感國家安危,不但有青鳥飛出,公民也自主發起大罷免,「民進黨必須與公民同行」。在現場「大罷免、大成功」的呼聲中,過去幾個月對大罷免故作中立的賴總統,終於「不再演」了;連帶的,他所謂的團結國家十講,自然連陰謀都稱不上,就是以團結爲名的「政治陽謀」,也讓賴清德近期不斷重新建構的中華民國論述,變得既不「中華」也非「民國」。
明明是大罷免政治動員,賴清德又想展現自身高度,就把一場場動員宣講硬生生拉高到國族建構的層次。在民意對罷免支持度日益減弱的情況下,挑釁尋找對岸這個最佳助選員的相助,纔是賴清德團結十講的真實目的。但是到目前爲止,他卻接連暴露出邏輯與理論的錯誤與混亂。
賴總統在第二講的「名言」是「不反共的不是真的中華民國派」。但中華民國不只是民衆手中的一面旗幟,也不只是賴清德口中的一套憲政體制,更不應淪爲「反共護臺」的工具,中華民國的意涵遠比上述更復雜的多。
中華民國有兩個尷尬的割裂,一個是一九一二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失去了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到了一九七○年代更是失去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合法地位,但同時卻又在臺灣延續其特殊的合法性;另一個尷尬是地理的,一九四五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版圖,隨即兩岸分裂,中華民國治權所及僅限臺澎金馬,脫離了中華民族的主要活動舞臺。
所以歷史學家楊儒賓在「思考中華民國」一書中提出,中華民國作爲一個出現在中國歷史的國號,一方面不同於宋元明清已是前朝舊史,另方面至今仍在臺灣活潑生猛的發展存在。楊儒賓認爲「中華民國」一詞可以拆分爲兩個概念,一是「中華」,一是「民國」,前者是歷史傳承,說明這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所建立的國家,後者是說明我們的國體是透過推翻帝制所建立的民主政體。
或許可以這麼理解:前者說明了「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後者則告訴我們這個國家如何運作、要往何處去。所以中華民國是可以繼續在臺灣、在中國歷史與中華民族中持續發揮特殊的影響。
如果這樣理解中華民國,就可知以中華民族爲主體的中華民國,與賴清德所欲建構的「臺灣獨立生態系」完全相扞格;中華民國所建立的民主體制,首先就面臨賴清德大罷免民主內戰的威脅。
大罷免就是否定了二○二四年大選民意,當時下架民進黨已是過半主流民意,選舉結果民進黨無論在總統選舉與國會席次均屬少數,由臺灣選舉機制誕生的「少數總統」,變成少數執政、少數民意凌駕多數民意的怪象。民進黨不願與代表多數民意的在野黨妥協,反而選擇了民主內戰的大罷免。這種零和的博弈以團結對外之名,要求選民以罷免手段清除「雜質」,社會只會更分裂而不會更團結。
團結十講還沒結束,賴總統既已對大罷免表態,說真格的,若要發表反共檄文或臺獨宣言來催票,一篇足矣;以總統之尊標舉臺獨理論,但行動上遠遠不及,只能寄人籬下、借殼上市,如此十講,豈不憋屈!
波波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