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賣家血拼大促:GMV漲了,但利潤沒了

作者:無招,編輯:相青,出品:增長工場

跨境電商的年度大促戰仍在持續。

硝煙瀰漫中,“增長工場”留意到賣家的處境正在發生微妙變化:頭部賣家仍然有“爆單”的可能;但越來越多的中小賣家正陷入增長乏力、利潤承壓的困境。

增長還在,但越來越難賺到錢了。這已成爲不少跨境賣家的共識。

對此,我們和兩位深耕不同平臺的中小賣家聊了聊,其中一位已深耕亞馬遜7年,年銷售額超300萬美元,另一位入局Temu兩年,目前月均銷量超5000單。

以下是他們的口述:

今年的PD首次拉長到四天,對我們來說,“衝刺賽”突然變成“馬拉松”,策略上不得不調整。

節奏把控非常關鍵。我們在廣告投放上更聚焦核心流量峰值,把重點詞競價提升100%~150%,其他時段預算果斷下調50%~70%。秒殺注重錯峰,首日引流款打開局面,第三天推利潤款,最後一日清庫存。

面對Temu等平臺的低價衝擊,硬拼價格只能是死路。所以我們守住價格線,強化價值點,利用Rufus標籤精準突出產品賣點。不過說實話,Temu搶走的並非我們核心客羣,影響有限。

但結果差點意思。基於去年20%的增長預期,我們備貨增加了30%。第一天勢頭很猛,GMV同比漲了40%,但第二天就暴跌60%,最終整體GMV僅微增5%。

同時,利潤同比下降10%,主要是廣告CPC漲了15%,平臺折扣加大,疊加普遍的消費降級氛圍,幾座大山都在施壓。其實,從年初至今,我們同款客單價跌了14%。且按往年預估,大促後還有約8%的退貨等着,所以目前談GMV、銷售額都是虛的。

關稅變動雖未直接大幅增加成本,但客流很明顯被分流。我們品類日常總銷量同比下滑了12%。Temu的低價確實衝擊了部分基礎款產品。爲了應對衝擊,在基礎標品上我們更換高性價比供應商;高客單價產品死守品質與精細化運營。

現在的亞馬遜越來越難了,大家的痛點基本一致:比如分流常態化,年中大促平臺林立,PD光環減弱,促銷幾乎被對手日常化;另外爲了滿足系統的動態折扣要求,從20%被迫調到30%,利潤越壓越薄。

亞馬遜PD的“流量護城河”對我們中小賣家而言,確實在失效。如今的PD已從“躺賺”變成“苦戰”,但離開亞馬遜又難覓同等優質客源,這是現實困境。

這幾年,跨境電商的風向真的變了。亞馬遜不再是唯一霸主,賣家間的競爭也在升維,從拼運營技術到拼供應鏈效率與跨平臺協同。

未來幾年,在亞馬遜上,我們會適當放棄低價市場,堅守高客單價陣地,多利用AI工具提高運營效率、深化場景化營銷。

這次Temu的年中大促,我主攻7折活動,就是要搶佔Deals專區的黃金流量位。說實話,專區流量確實超預期,首日店鋪UV暴漲180%,這數字讓人興奮。但興奮沒持續太久,轉化率卻有點拉胯,不到15%。

現在覆盤,有點後悔報7折了。用戶在這個檔位比價太瘋狂,純粹拼價格,我們優勢不明顯。吃一塹長一智,下次進7折區,得玩點差異化,比如捆綁些小贈品,避開赤裸裸的價格戰。

大促還沒完全結束,具體數據還在跑。但感覺今年Temu整體的增長勢頭似乎沒之前那麼猛了。粗略計算,GMV同比去年增長超30%,銷售額漲了約60%。聽起來不錯?但利潤空間真不大,估計是下跌的。

增長主要靠兩點:一是我們產品線比去年豐富了;二是加拿大市場爆了,訂單量翻了好幾倍!而且預估加拿大的利潤率會優於美國,反觀美國,基本盤感覺被比價榨乾了。

要說怎麼在低價中保利潤?我們是工廠直供標品,直接找東莞的工廠月結壓價,靠走量保微利;部分設計款定價會稍高些,而且不降價。清庫存我們只清週轉超過90天的貨,畢竟壓3個月不如7折虧本清掉。清庫存品毛利率是-5%,但新品毛利有22%,整體能拉平到8%。

多託管模式是Temu的王牌。這次大促就靠它避險增效,美國單走半托管Y1,用本土倉發貨避關稅;加拿大走Y2,從中國直髮。“覈價雙軌制”讓我們的同款產品在加拿大的核價比美國高20%。在亞馬遜因“30天最低價”被砍折扣,但我在Temu加拿大淡定漲價。

雖然在Temu只做了兩年,但心態變化很大。早期更像“供貨傀儡”,現在熟練了可以開始琢磨“溢價”了。

不可否認的是,Temu的優勢很明顯,起量速度驚人,新品在亞馬遜可能要熬個把月,在Temu基本就一週,而且Y1半托管模式也讓我們的設計款找回了點毛利空間。

當然槽點也不少,平臺規則越來越“割韭菜”,現在扣款名目越來越多了,競價很“流氓”,不降價流量就歸0。用戶這塊,感覺美國“羊毛黨”比例高,復購率確實比其他市場低。

下一步計劃把重心放到加拿大和歐洲市場,讓產品實現小幅度溢價,也會重點運營半托管Y1模式。另外,新品類肯定要拓展,畢竟在Temu上,單一品類不好長久運營,最終還是得走多品類路線。

無論是亞馬遜、Temu,抑或是其他平臺,可以看到的是,大促競爭越來越熱,但不再保持賣家們捷報頻傳的節奏,在這個分流時代,各平臺賣家們需要更精細化地運營,儘可能尋找更多增長空間。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84503.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