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季首周機構行爲分化明顯,基金爆買信用債超1100億,短期資金面寬鬆仍將延續
財聯社7月7日訊(編輯 李響)跨季後的首周,債券投資機構買賣行爲出現分化。大行搶籌短久期國債,而基金爆買二永債爲主的信用債。在業內人士看來,資金面持續寬鬆或是機構行爲分化的核心因素,7月債市仍有做多空間。
華安固收首席分析師顏子琦表示,跨季首周大行資金有兩大特徵較爲明顯,其一是大行融出水平逼近歷史絕對高位,達到5.3萬億;其二是大行在跨季後依然大量持續買入短債,主要集中在1Y與1-3Y的國債,規模分別達到298.1億元和424.6億元。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大行融出水平歷史絕對高位後,如2023年6月末,債市利率均出現整體下行”,顏子琦表示,中間的關鍵變量在於資金是否寬鬆。如果7月資金面持續寬鬆,DR007維持在1.40%-1.50%區間震盪,長端利率觸前低可能只是時間問題,也會使得部分信用債品種的正Carry會進一步回升,套息空間增加,短期信用債表現可能依然偏強。
對於大行再次大幅加倉短端利率債,方正固收首席李清荷指出,“不排除或爲後續央行重啓買債儲備彈藥”。
財聯社注意到,在季末資金季節性收緊背景下,6月30日,央行未按慣例發佈當月國債買賣操作公告,打破市場預期,市場預計央行後續將根據資金面變化靈活調整操作。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買入國債,無非是想推高債券市場價格,自6月以來,DR001從1.4%下行至1.3%,資金成本明顯回落,強化了市場對流動性環境寬鬆的感受,短期來看寬鬆的趨勢仍在延續,疊加當前高頻數據顯示經濟基本面依然處於磨底期,貨幣政策轉向的可能性或不大。
或基於對後續資金面相對樂觀,基金搶配行爲近期愈發凸顯。財聯社從業內人士處獲悉,上週基金大幅增配信用債,合計淨買入超1100億,尤其在二永債品種上“逢高必買”,單週淨買入562.9億元。從期限結構上看呈啞鈴型,集中在1-3年和7年以上,其中久期越短收益率下行越明顯,1個月內的銀行永續債單週收益率下行甚至高達15.4bp,手持二永債“待價而沽”似乎成爲基金公司博弈利率破位的關鍵交易性資產。
“在資金面改善的基本面下,市場資金更多追逐於流動性溢價”,有券商人士指出,在利率尚未破位時點,越是此前流動性較差的信用品種資金越發關注,交易量也較此前更爲明顯,此外理財資金季後迴歸也是一方面原因,數據顯示,理財單週增配信用債也達到137.5億元。
“當前因資金轉鬆引發的結構性交易擁擠度上升,後續出現反轉的風險相對可控”,國金固收團隊在最新研報中研判,基於PMI數據的資金價格方向判斷模型,債券在大類資產配置中的定價位置仍屬中性偏合理,尚未顯著透支宏觀預期所支撐的估值空間。
有多位券商人士對7月份甚至三季度債市走勢持樂觀態度。
信達固收首席李一爽認爲,隨着基本面、資金面與政策面等方面有利因素的累積,7月債市最大的風險點或是權益市場是否會出現持續上行,不過當前“紅利+成長”爲主的啞鈴型結構顯示市場對於經濟修復的預期並不強,仍然受到了流動性寬鬆的影響,收益率曲線陡峭化下行的狀態有望持續,可維持中高久期。
顏子琦也認爲,二季度經濟數據即將揭曉,短期可能對市場有所擾動,但宏觀的擾動因素較多(特朗普新關稅稅率、政治局會議預期等),從終局思維上維持中性、基本面難空債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