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資本說|科創資本迎風起 “募投管退”更暢通

宇樹科技、地平線、寒武紀……這些科創公司背後有個共同的名字:創業投資。

2025年以來,科創資本與科技創新雙向奔赴的故事屢屢上演,滿滿的收穫讓不少創業投資人喜上眉梢。如今,宇樹科技一股難求,地平線市值觸及千億港元,寒武紀業績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在這一幕幕上演之前,創業投資市場剛剛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有關部門多次發文鼓勵發展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着力從“募投管退”各環節存在的堵點卡點入手,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當下,14萬億元的私募股權創投市場仍面臨退出關鍵期,在IPO、併購等主要退出渠道發生的變化頗受投資者關注。

站在王興興們背後的人

隨着宇樹科技“扭秧歌”機器人爆火,宇樹科技的老股也徹底火了。春節過後,不少投資人四處詢價,希望買入宇樹科技的老股,卻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沒人肯賣。

此前,選擇與王興興創立的宇樹科技“牽手”的老股東,既有雷軍創立的順爲資本,也有王興掌舵的美團戰略投資部,還有沈南鵬創辦的紅杉中國,以及淡馬錫旗下的祥峰投資、躋身國資創投第一梯隊的深創投。

創業投資是一種典型的獎勵“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遊戲。在業內人士看來,宇樹科技下一輪融資的估值可能由C輪融資的80億元火速飆升。

類似互相成就的故事在創業投資市場上有很多。

2019年,手裡沒有營業執照、沒有產品形態的郭亮良第一次和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見面。“他對我未來的營收、利潤不太感興趣,一直在和我聊技術以及產品的底層邏輯。”郭亮良說。

一杯咖啡過後,米磊決定,投給郭亮良1000萬元,做硅麥芯片以及消費級的功率芯片,沒過多久,瑤芯微註冊成立。如今,瑤芯微估值超過數十億元。

“企業在‘死亡之谷’‘達爾文之海’和兼併收購等各個階段,都離不開創業投資。”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何傑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2024年10月24日,智能駕駛企業地平線成功上市,今年以來,市值一度觸及千億港元。在10年前,剛剛成立不久的地平線首輪融資便迎來五源資本、高瓴資本、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等一衆創投機構的加持。

2月28日,寒武紀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公司業績首次實現季度盈利。從業績虧損到業績盈利,這條路,寒武紀一走就是近10年時間。在2020年上市前,一級市場便爲寒武紀輸送超過45億元的“彈藥”。

過去十年,執中ZERONE數據顯示,在3000餘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2400餘家公司在上市前接受過私募股權投資(PE)和風險投資(VC)機構的資金。其中,近600家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中,有99%的公司在上市前接受過PE和VC機構的資金支持。

創業投資市場是支持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創業投資是科技創新的“錢袋子”。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創新資本百舸爭流。

一池活水方能養一方錦鯉

在今年中國科技股吸引全球目光之前,國內創業投資市場經歷了堪稱“煎熬”的一年。創業投資行業募資、投資規模跌入冰點,對賭回購爭議紛紛,投資人陷入退出的“囚徒困境”……更有人認爲,一級市場已休眠。

“我國金融體系不缺總供給,應建立期限特徵和結構特徵同耐心資本相匹配的金融機制供給。”新微資本董事長兼總經理、創始合夥人秦曦表示。

爲喚醒“沉睡”的創業投資市場,需要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2024年有關部門多次發文鼓勵發展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着力從“募投管退”各環節存在的堵點卡點入手,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積極支持創業投資做大做強。

“與過去相比,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創業投資支持創新創業的必要性、迫切性更加凸顯。”談及創業投資戰略地位顯著提高的原因,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投資》雜誌社總編劉健鈞表示。

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從國家層面出臺的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政策文件,國務院常務會議此後多次研究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相關舉措。

尤其在募資端,有關部門多次針對創業投資行業當前第一大出資主體——國資發佈多項政策,從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績效評價制度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受政策提振,從IPO退出回報情況看,得益於2024年下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走強,以企業上市首日的收盤價計算,PE和VC機構的IPO回報均值比2023年有所提升。其中,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回報率達13.04倍,港交所爲4.41倍。

“我做投資有25年了。過去一年,有關部門對創業投資行業幾乎每個月都有政策推出。我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覺得創業投資的好日子要來了。”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退出仍是行業關切

DeepSeek、宇樹科技的火爆讓中國科創公司的估值迎來重估,但對於站在這些科創公司背後的投資機構來說,還需要讓資金活水真正充分流動起來的退出機制。

因爲在當下,14萬億元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市場臨近“變局時刻”,前期集中成立的基金紛紛進入退出期。

目前,IPO、併購等主要退出渠道發生的變化頗受關注。

2月27日,影石創新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註冊申請獲批的消息令創業投資行業頗爲振奮。同日,同創偉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二級市場將迎來較好的IPO時間窗口,正在積極組織優秀未盈利企業上市。

近日,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發表署名文章提出,持續推動“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等落實落地,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深入研究完善發行上市、私募創投等制度安排,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和適配性,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優化上市公司結構。

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各地隨後紛紛出臺併購鼓勵政策,多地國資和市場化機構攜手發力併購。

“去年以來,有關部門接連出臺多項政策舉措,支持和鼓勵發展併購基金。”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2024年下半年,國內併購基金募集數量和規模較上半年顯著提升,分別增長約380%和800%。

劉健鈞認爲,併購退出肯定是重要的退出方式。但是,要把這個方式用足用活,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併購主體多元化;二是要推進註冊制走深走實,促進併購交易公允價格的形成。

面對行業當前退出難的問題,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認爲,一是各方要有退出的決心,提高退出的意識,因爲退出效果如何會直接影響基金收益,不要輕易錯失退出的機會。二是投資機構要投入人力物力,組建專門的退出團隊。三是要針對不同階段和類型的基金制定具體的退出策略,且每個項目都有特殊性,可能需要不斷調整退出策略。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