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吹響創新資本集結號 打通“募投管退”循環堵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翁榕濤 龐成 實習生 張欣 廣州報道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佈《廣東省進一步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提出培育高質量創業投資機構、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以及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等主要舉措。
此前,廣東曾提出要做好未來產業前瞻佈局,深入實施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搶佔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領域。
當前,全國各地資本市場加速聚焦“科技含量”、錨定新質生產力主賽道。包括上海、四川、安徽等地均提出要大力推進創業投資行業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近年來包括廣東恆健控股集團、粵科金融集團、廣州產投集團、廣州工控集團、廣州金控集團等省市國資企業通過持續拓展創新模式,搭建創新平臺和生態圈等方式,持續壯大創投市場“廣東力量”。
打通創投市場“募投管退”堵點痛點
當前,各省級行政區的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識到,抓資本市場、抓科技企業就是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100家企業上市,其中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位列前三位置,分別有17家、17家和16家。
此前,廣東省曾多年保持全國A股IPO新增數量第一的位置,但隨着近年來全國各省持續發力,江蘇在2023年率先實現了反超,浙江也有趕超的趨勢。
有分析認爲,廣東在科技創新領域既有華爲、騰訊、美的等科技巨頭,但同時也面臨中小科創企業生態不足的困境。隨着杭州“六小龍”的崛起,廣東應該如何借鑑杭州經驗,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中培育本土創新生態?
“廣東其實擁有許多具備‘六小龍’潛質的本土企業。需要的是一雙能發現本土隱形冠軍的慧眼。”廣州產投資本公司董事長魏大華告訴記者,廣東在張開雙臂擁抱全球優質項目的同時,也要當好本土優質科創企業發展的“伯樂”,落實招、育兩手抓,大力培育發展本土“千里馬”。
過去,國有資本投資機構在“募投管退”環節普遍存在難點堵點,比如募資環節存在社會資本吸引力不足,政策限制待優化;投資環節存在考覈機制與風險容忍度不匹配;管理環節存在項目規模激增與外部約束加劇管理難度;退出環節存在渠道不暢與週期錯配等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行動方案》做出了政策方面的優化。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4年上半年國資資本在創投市場出資佔比高達81.2%,社會資本募資參與度低,制約市場化運作效率。部分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要求子基金高比例返投本地項目,且對註冊地限制嚴格,削弱了對市場化頭部機構的吸引力。
在提升社會資本吸引力方面,《行動方案》提出,鼓勵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骨幹企業、科研機構、創新創業平臺等多元主體參與創業投資。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通過“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母基金重點遴選優秀的專業投資機構,發起設立更多的專業化子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母基金投資子基金和直投項目,政府出資部分可在保本微利的基礎上適當讓利,以利於募集社會資本。
此外,國資入場創投最大的障礙是虧損追責制度,國資追求的保本與創投高風險的底層邏輯存在衝突。
魏大華表示,傳統國資考覈體系強調保值增值,導致國資投資機構對高風險、長週期項目“不敢投”。儘管多地推出容虧率政策,但盡職免責標準模糊,缺乏統一的操作指引,導致“容錯難落地”。
《行動方案》提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按照基金生命週期、投資領域等進行差異化考覈,健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適當降低放大槓桿比例和返投要求,適當延長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及其參投的子基金存續期。
“相關部門需要儘快完善盡職考覈與容錯機制,鼓勵長期投資。”魏大華認爲,建議制定盡職考覈的工作細則,包括對重點工作盡職調查、投資決策、投後管理、風險管理、基金估值等,作爲判斷“盡職”的依據,明確啓動責任認定程序的條件、主體、程序,明確予以免責的具體情形。同時建議推行長週期考覈,按基金全生命週期評價整體收益,弱化單項目盈虧考覈,強化基金功能價值評估,如產業招引、產業帶動、產業技術突破等功能方面。
此外,《行動方案》提出加大“險資入粵”力度,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穿透後底層資產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上市公司股權的,支持按照優化後的風險因子計量最低資本。
顯然,調降保險權益投資因子旨在發揮險資長期資金的屬性,股票投資風險因子調降意味着險企償付能力約束放鬆,將進一步打開險企股票投資空間。
在退出環節,目前國有資金的退出渠道主要依賴項目IPO退出,但上市審覈週期長、門檻高,而部分基金存續期短,與硬科技、生物醫藥項目等長週期行業退出需求矛盾,導致退出壓力大。
《行動方案》提出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包括積極推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納入上市融資、債券發行、併購重組綠色通道,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機構申請實物分配股票試點,以及支持發展併購基金和創業投資二級市場基金。
廣州工控資本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探索創新機制,例如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投貸聯動,通過風險分擔降低投資風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容錯機制,爲早期科技創新項目提供更包容的成長環境。”
打造“科技+金融+產業”生態圈
記者觀察到,近兩年以來廣州出現了多個基金集羣的崛起,衆多金融機構通過聯合科研機構、央國企、社會資本等,推動政府、市場與社會有機結合,打造“科技+金融+產業”生態圈。
廣東恆健控股董事長唐軍表示,從實踐層面來看,傳統協同創新的模式存在不少痛點,包括資源整合效率不高、參與動力不足、成果轉化不暢以及運營難以爲繼等等問題。
因此恆健控股在實踐探索中逐步總結出一套技術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模式,實現“市場牽引+資本驅動+機制保障”。
唐軍認爲,科技創新的第一筆錢往往最難解決,公司通過母基金+子基金+項目基金的結構,實現了從頂層統籌、區域跟進到項目直投的多層次聯動。截至目前,累計設立了71支基金,認繳總規模超1800億元,投出項目158個,金額達620億元。
作爲全國最早成立的創投機構之一,粵科金融集團從過往的“單兵作戰”改爲現在“兵團化作戰”。近年來,圍繞加速打造全國創新型市場化創投機構,粵科探索創新“大基金、寬投資、大科技”市場化投資運作模式。
得益於“寬投資”戰略,在國內創投行業投資規模下行週期,粵科的投資數量和金額逆勢上漲,2024年過會直投項目64個,投資金額20億元,數量超過2023年,直投和參股投資項目114個,投資金額47.6億元,涵蓋“深開鴻”“智隆新材”“中導光電”等前瞻性戰略性技術項目。
同時,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展開聯動。廣州工控集團與粵科金融集團、恆健控股等合作設立100億元規模的粵科工控科創投資母基金、100億元規模廣州新質生產力基金等,加速佈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2023年,廣州產投集團牽頭組建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始終堅持市場化、專業化、法治化運作。
比如,在設立初期已經考慮降低返投要求,廣州產業母基金返投比例不低於出資額的1.2倍、廣州創投母基金返投比例不低於出資額的1倍。同時,廣州產投集團管理的政府引導基金——廣州市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返投比例也由原來的出資額的2倍降低至1.5倍。
相比市場上國資投資機構常見的2倍、3倍返投,廣州產投集團的要求更加貼近市場發展邏輯,當前越來越多的引導基金已經逐步降低返投要求。
此外,在重大項目領域,廣州產投聯合國家級科研機構、央企、國企、社會資本等共同參與,推動政府、市場與社會有機結合,帶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兩大母基金採取“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模式,促進“產業集羣+專項基金+重大項目”有機協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性產業發展。
廣州金控集團通過構建“金控基金羣”生態,累計投資項目1154個,投資金額586億元,培育出79家上市公司和75家“獨角獸”企業。
其中,通過100億元規模廣州天使母基金前瞻佈局智能無人系統、具身智能、細胞與基因等6個未來產業賽道;通過推動科創母基金和國企創新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投向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
通過100億規模廣州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母基金服務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包括支持本地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通過設立更多AIC股權投資基金,引導資金向重點產業賽道集聚。通過組建生命健康基金、硬科技基金、鄉村振興基金等市場化基金,精準支持生物醫藥與健康、人工智能、“百千萬工程”等重點領域,推動廣州產業集羣成鏈、園區提質增效。
“資本越有‘耐心’,發展就更有‘信心’。”一位創投行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新的政策激勵下,以恆健、粵科、廣州產投、廣州金控、廣州工控代表的廣東國資力量,將有序吸引有條件的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