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指數基金扎堆獲批,硬科技賽道迎來資本活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易妍君 廣州報道

科創主題基金隊列又迎來新成員。

3月27日,博時、富國、華商、大成、天弘、博道、國聯、中歐、長城、國投瑞銀等14家基金公司上報的科創綜指相關基金產品同時拿到監管批文。

在此之前,14只科創綜指ETF相繼成立;11只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3只科創綜合價格ETF聯接基金在3月11日獲得覈准。

作爲剛剛發佈不久的創新指數,科創綜指爲何備受機構推崇?

扎堆佈局

1月2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正式發佈上證科創板綜合指數及其價格指數(以下分別簡稱“科創綜指、科創價格指數”)。之後,公募基金扎堆佈局以科創綜指爲跟蹤標的的指數基金產品。

剛剛拿到批文的14只科創綜指場外基金,已是今年以來監管覈准的第三批產品。

具體來看,這14只科創綜指場外基金分爲四類。

第一類是科創綜指增強基金,來自博道、安信、泰康、國聯、華商、天弘、大成7家基金公司;第二類是科創綜合價格指數增強基金,由博時、富國、國泰君安資管、國投瑞銀申報;第三類是科創綜指場外基金,由長城、中歐申報。此外,永贏基金上報了科創綜合價格指數基金。

與這批基金同一時期上報的,還有11只科創綜指ETF聯接基金、3只科創綜合價格ETF聯接基金。這14只連接基金在3月11日已拿到監管批文,爲第二批獲批的產品。

其中,國泰上證科創板綜合ETF聯接基金已於3月25日成立;在其他13只聯接基金中,易方達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招商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景順長城上證科創板綜合價格聯接A、鵬華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匯添富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等11只產品目前正在發行,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建信上證科創板綜合聯接A將於4月1日發行。

而最早獲批的是上證科創板綜合ETF,共有18只。其中,有12只產品在1月22日獲批,另有6只產品於2月5日獲批。

此外,目前至少還有10只科創綜指相關基金正在等待批覆,以場外指數基金爲主。

“科創綜指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我國科技創新核心力量,公募基金佈局相關產品是響應國家科技強國戰略,引導社會資本向硬科技領域傾斜的重要舉措。”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姚旭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公募機構青睞科創綜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認爲該指數在吸引增量資金入市、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因爲,對比其他科創指數,科創綜指有着突出的差異性。例如,其成份股的行業分佈更爲均衡,且“硬科技”含量高。

華商基金有關人士分析,上證科創板綜合指數定位於全面反映科創板市場整體表現,其涵蓋大、中、小盤證券,市值覆蓋度接近97%。從行業分佈來看,科創綜指行業佈局較爲均衡,半導體、電力設備、機械製造和醫藥等行業數量與權重佔比較高,其中半導體權重達38%;相比之下,科創50指數行業分佈更爲聚焦,半導體權重佔比達62%。

同時,來自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科創綜指成份股中,有64%的企業被認定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科技主題特徵鮮明。

從歷史收益表現看,科創綜指的長期收益表現較強。但與高收益彈性相對應,科創綜指的波動率也較高。

科技行情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綜指相關基金扎堆成立,正在爲科創板引入增量資金。

據Wind統計,截至3月27日,跟蹤科創綜指及其價格指數的公募基金規模已超過200億元。

姚旭升認爲,科創綜指相關基金帶來的增量資金,將進一步提升科創板的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同時,通過指數化投資的方式,將資金配置到科創板的優質企業中,有助於引導社會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他指出,公募基金的積極佈局,表明了其對科創板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這將增強投資者對科創板的信心,吸引更多中長線資金流入。此外,科創綜指相關基金的推出,進一步豐富了指數基金的產品線,將推動指數化投資的發展。

近期,投資者對科技板塊的分歧加大,但部分機構仍然看好科技板塊的中長期表現。

華夏基金有關人士認爲,即使春季躁動行情短期出現調整或者TMT板塊因情緒面過熱出現調整,也不意味着本輪科技股行情的結束。

“從中長期來看,人工智能仍是未來數年的產業發展趨勢,將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以及科技創新加速,因此從全年乃至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科技股行情都將是市場的主線,科技股短期的震盪調整不改持續向好的趨勢。”該人士談道。

在方正證券研究團隊看來,當下以DeepSeek引領的AI大模型已經具備高性能、低成本的基礎,其開源生態也已吸引各行各業的企業接入、落地於各細分場景,而宏觀政策也呈現出“科技優先”的鮮明導向。資金面方面,年初以來市場資金在A股市場的交投熱情也顯著提升。在多重利好條件刺激下,科創板塊未來潛力可期。

就產業層面而言,興業證券研究團隊分析,DeepSeek大模型在全世界走紅,也提振了中國AI發展的信心。“DeepSeek-R1模型的發佈不僅令國際研究機構承認中國AI在開源模型性能上與美國的差距快速收窄,而且由於其成本與效率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領先,使得中國AI商業應用、智能市場規模、經濟生產效率的前景更趨明亮。”該團隊表示。

基於此,興業證券研究團隊認爲,中國AI敘事並不僅是“重回牌桌”,“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同樣存在,這個窗口期正在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