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灌腸清宿便 OL便秘又變胖 醫揪原因:愛吃1物
女子罹患腸漏症,腸道菌種嚴重失衡,長期苦於便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減重醫師楊智雯最近收治一位45歲女子,起初以爲對方只是想年後減重,但詢問後發現,女子在9天長假中竟只排便一次,經檢查確認女子罹患腸漏症,而禍首來自於女子愛吃澱粉來紓壓,致使腸道菌種失衡、長期發炎,因此陷入嚴重便秘的惡性循環。
楊智雯表示,上述這名女子是一位上班族,身高155公分、體重60公斤,BMI25,屬於過重範圍,假期結束,女子驚覺自己胖了3公斤,因此就醫,順便看看能否改善多年便秘問題。
檢測結果顯示,女子對雞蛋、牛奶、小麥製品、黃豆、高麗菜、花椰菜、地瓜等食物存在敏感反應,胰島素阻抗指數也達3.4(正常≦1.4),有嚴重胰島素阻抗。此外,胰臟彈性蛋白酶偏低,產生過多腐敗性短鏈脂肪酸,腸道菌叢失衡,腸道黏膜屏障受損,確診罹患腸漏症,但女子渾然不知罹病。
楊智雯指出,女子長期藉由大量澱粉紓壓,導致胰島素阻抗並引起身體發炎。腸道持續處於發炎狀態,腸道菌叢失衡產生過多腐敗性脂肪酸,進一步損害腸道的上皮細胞,減弱腸道屏障功能,影響腸道蠕動。
楊智雯指出,女子長期以來都是依賴灌腸來排便,身體逐漸失去自主排便能力,並增加腸黏膜受損程度與罹患腸漏症風險。腸漏症會使腸道黏膜屏障無法有效阻擋過敏原、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滲透至血液中,進而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最終導致嚴重便秘及脂肪堆積的惡性循環。
針對此女子的情況,楊智雯提出多個改善建議,包括飲食調整,避免攝取過敏食物,改爲選擇富含纖維的綠色蔬菜、全穀類,多攝取深海魚、橄欖油等抗發炎食材,再者建議補充Omega-3脂肪酸、膠原蛋白、麩醯胺酸等營養素與益生菌,減少腸道發炎,調整腸道菌羣的平衡。
楊智雯並建議女子培養規律排便習慣,每天在相同的時間如廁,尤其是在早晨或餐後,因爲進食會刺激腸道反射,這樣能夠幫助身體形成生物時鐘,讓腸道習慣於在特定時間排便。
楊智雯強調,腸道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腸漏症患者應該從日常飲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調整,纔能有效改善腸道問題,避免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