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唐朝張九齡夫人墓出土 「望月懷遠」思念着誰

10月11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佈了西安市長安區賈裡村一處唐代家族墓地的考古成果,確定了墓主爲張府君夫人董韶容。圖爲出土金銀平脫鏡。(圖/中新社資料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句千年流傳的佳話,出自唐朝詩人、「嶺南詩祖」張九齡作品《望月懷遠》。近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佈考古成果,該院在2022年發現的一座特殊墓葬,墓葬中的金銀平脫鏡、胭脂盒等,象徵墓主的不凡地位,考古團隊也根據出土墓誌內容、並史料文獻推測確定,該墓正爲張九齡妻子董韶容之墓。

綜合陸媒《起點新聞》、《觀察者網》報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公佈最新考古成果,該院在2022年5月時在西安長安區賈裡村發現一座唐代董氏家族墓地,其中有一特殊墓葬出土了較高等級的金銀平脫鏡、胭脂盒等,引發關注。

考古人員根據出土墓誌內容,包括上頭記載其丈夫的官職、姓氏等內容,包括金紫光祿大夫、荊州長史等關鍵字,並綜合史料文獻相關信息,確認該墓主爲「張府君夫人」董韶容,而「張府君」應爲應爲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詩人張九齡。

報導指,董韶容當時去世後,並未葬入夫家祖地,而是葬回孃家祖墳,在唐朝較爲罕見。報導也說明,唐朝不葬入夫家祖地大致有三種情形:一是因亡於異地他鄉,距祖地太過遙遠以至耗費巨大而無法承擔;二爲外嫁之女生前信奉佛、道等宗教,在生前即對死後歸葬之地有所選擇;第三則是依據血親生家族的關係,女子與親生家庭的關係未因其出嫁而疏離,可歸葬血親家族。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佈考古成果,爲研究唐代長安董氏家族及女性喪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圖爲出土胭脂盒。(圖/中新社資料照)

此外,考古專家根據史料文獻推測,當時張九齡因被貶詔荊州,無法讓董韶容跟隨,只能留其在長安。而張九齡在家鄉曲江(今廣東韶關市)病逝,歸葬羅源洞,距離長安相當遙遠,但董韶容爲宰相之妻,在族內亦有較高地位,最後將其歸葬董氏家族墓地,也合乎情理。

據瞭解,墓葬出土的金銀平脫鏡,直徑15.4釐米、厚0.46釐米,圓形,半球形鈕,圍繞鏡鈕最內層爲八瓣心形金片寶相花紋,每瓣爲三重,最內重中心處爲綠色玻璃珠帶;最外層爲一週銀片圓形方孔錢紋和一週金片聯珠紋。出土的胭脂盒,長5釐米、寬4.26釐米、厚2.7釐米,用天然貝殼製作而成。兩物品的工藝細膩華麗,展現唐代金屬器鑲嵌技術的高超水準。

此外,張九齡作品《望月懷遠》創作於被貶官荊州期間,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句,所流露的思念家人之情,可能就包含其夫人董韶容,也讓後人再讀這首詩時,增添許多新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