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洛陽古墓出土漢代豐盛酒席 2000年前陳釀仍飄香

考古人員在寧夏中衛常樂漢墓,出土距今2200年的羊肉串。(圖/摸金秘史)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寫道「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此語也象徵食物對百姓生存的重要性,食物富饒則國家強大。有200萬追蹤人數的大陸考古節目「摸金秘史」,日前盤點中國古墓中出土的美食,其中餃子、秋梨、羊肉串、狗骨頭湯都上榜,從水果到熱湯,古墓中的佳餚美酒也象徵古代人對飲食文化的追求與講究。

節目介紹,考古團隊在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距今1300年前唐朝時期的「餃子」,有兩枚外型保存良好、和現在的餃子外觀也近乎相同,都是胖鼓鼓的元寶造型;另一枚有些破碎的餃子,則能稍微看出裡面包着餡料。

此外,古墓也有水果的出土,距今1000多年前的葡萄在河北的遼代古墓被發現,考古人員在漆黑的墓室中打開手電筒一照,竟赫然發現一桌來自距今1000多年前的滿漢全席,供桌上擺放了精美的瓷盤、瓷碗、油燈。而水果、乾糧等食物仍保存十分完整,葡萄更仍保留當時的光澤,還有板栗、秋梨、各類乾果,以及做好的菜餚。擺設之整齊,彷彿墓中主人才剛離席一般。

距今已一千多年前的葡萄仍保有光澤。(圖/摸金秘史)

自先民開始飼養家禽,雞蛋也成爲了當時的稀缺食材,從江蘇句容浮山果園西周墓葬中,出土一個距今2800年、裝滿雞蛋的印紋陶罐,這也是大陸目前爲止發現最早的雞蛋,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雞蛋早已石化、堅硬如石塊。

除了主菜、配菜、水果,當然少不了熱湯,考古團隊除在陝西咸陽機場第二期考古工地發現距今2400年前「狗骨頭湯」外,還有在河西走廊一座漢代烽火臺發現的、距今2000多年前漢朝時期的「豬蹄湯」,據考古人員推測是當時漢朝的邊疆戰士爲改善飲食,遂捕捉野豬來烹煮。最後,還有在寧夏中衛常樂漢墓出土的距今2200年的羊肉串等。

除了吃食,也有美酒,考古團隊在河南洛陽漢代大墓羣中,出土一件又一件精美的青銅器,正當專家抱起一個有三分之一個人大小的青銅器時,從重量便可研判裡頭一定有東西,拿起來一晃,甚至飄出一陣醉人香味。洛陽市文物考古院副研究員潘付生更激動表示「明顯感覺到有(液體)在震動」,經考古人員研究發現,該青銅器裡頭承裝的液體,正是一壺距今2000多年前的陳釀酒。

至於墓中爲何會有酒席?根據古代中國的葬禮習俗,這桌酒席極有可能是祭祀品,古代盛行「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此古人較爲推崇厚葬,考古人員也推測,在棺槨前擺放一桌豐盛的酒席,也可以藉飲食來寄託自己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