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沉睡三千載 古蜀文明「三星堆遺址」青銅人面出土仍璀璨

四川古蜀文明三星堆遺址,青銅人面像在出土時仍光彩亦然。(圖/新華社)

三星堆文明直立人像讓人印象深刻。(圖/央視頻道@尋古中國)

沉睡三千載,一醒驚天下。位於大陸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在古蜀國覆滅三千年後才被髮掘,讓人驚歎的是,屬於青銅器時代、遺蹟內的古蜀文明,其青銅人面像在出土時仍光彩亦然。其中一青銅巨型直立人像,長2.62米、重達180公斤,身着三層華麗的織繡紋樣禮服,正是古蜀國名聞遐邇的「絲織工藝」的代表,直至現代,川蜀地區仍流傳着關於嫘祖的神話傳說。

央視頻道《尋古中國》在本月1日特別揭露關於四川「三星堆遺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考古隊在距今3000至4000年的古蜀國的古城遺址中,發現八座古城,其中以「寶墩古城」發掘時間最早,所以周遭部落遺址,被專家們合稱爲「寶墩文化」,該文化的發現,證明四川的成都平原,是長江文明乃至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

三星堆遺址「青銅神壇」。(圖/央視頻道@尋古中國)

考古人員也在遺蹟中發現一件獨特的龜背形狀青銅器。這塊文物分上下兩層,四角刻有栩栩如生的青銅龍頭,文物裡面還藏有一塊玉器。而研究人員在化驗過程中,竟發現大片絲織物殘留,古蜀國名聞遐邇的絲織工藝,也因爲該文物而有了更多的考古證實。

「蜀」的古字形似野蠶。(圖/央視頻道@尋古中國)

節目也介紹,元朝《王禎農書》第一部分的「農桑通決」中記載,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而書中的「西陵氏」,正是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因爲相傳是她發明養蠶和絲綢的製作,亦被稱爲「嫘祖始蠶」。

四川古稱「蜀」,而「蜀」的古字形似野蠶,上面是眼睛突出的頭,下方則是盤曲的身子。直至現在,川蜀地區仍流傳着關於嫘祖的神話傳說。

三星堆文明直立人像長2.62米、重達180公斤,是當之無愧的「銅像之王」。(圖/央視頻道@尋古中國)

除此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其青銅巨型直立人像,長2.62米、重達180公斤,是當之無愧的青銅器體量中的「銅像之王」。直立人像腳戴足鐲、赤腳站立於方形神獸底座之上,雙臂呈環抱狀置於胸前,頭戴高冠,身着三層莊嚴華麗、紋飾繁複的精美禮服,上頭的紋飾是象徵華麗的織繡紋樣。

唐代詩人李白著名樂府詩《蜀道難》,將蜀地的山川險阻描寫得極其壯麗,從古蜀國的浩大遺蹟中,彷彿可以想像古蜀人在此過着耕作、捕獵、繅絲養蠶的生活,縱使歲月輾轉,古蜀文化仍因「三星堆」而璀璨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