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契丹貴族墓葬太奢華 出土「一整塊」純金面具
張家窯遼代墓葬出土的純金面具。(圖 / 擷取自央視YouTube)
遼代(916~1135年)爲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其貴族擁有厚葬的傳統,2017年大陸遼寧省瀋陽市發現了數座遼代貴族墓葬,其中在未被盜掘的「4號木棺」中,出土了一幅由一整塊黃金鍛造而成,有着高顴骨、細鼻樑、厚脣的契丹人特徵的純金面具。
大陸央視YouTube頻道「中華國寶」今年2月中上傳《探索‧發現 張家窯遼代墓葬》,當中介紹2017年夏季,瀋陽市考古研究所人員在瀋陽市康平縣張家窯林場發現數座大型遼代磚室墓,在清理過程中發現白釉、黑褐彩梅瓶等數百件精美文物,還有珍貴的純金面具和銀絲網絡。
節目指出,爲更好保存文物,考古隊將其中兩座重要墓葬的木棺轉移至實驗室內進行清理,而根據研究顯示,契丹貴族流行在死者臉部上,覆蓋依照其面容製作的金屬材質(金、銀、銅)面具的特殊葬制,由於死者生前的身分、等級不同,他們死後的面具材質也有所不同。
而在張家窯遼代墓葬4號木棺中,出土了一幅純金面具,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講師袁佳指出,該面具由一整塊黃金鍛造而成,而由於黃金延展性好,所以比較適合鍛造較爲精細的造型。她提到,契丹面具屬於「浮雕形式」,所以並非鑄造而是鍛造,在製作時,製作者要先依據死者面容製造泥塑或木雕模型,再把金片放在模型之上進行鍛打,而面具有着高顴骨、細鼻樑、厚脣的契丹人特徵,說明面具一定是非常寫實、針對某一個人而塑造。
袁佳點出,4號木棺黃金面具的眉毛刻劃有許多小細節,這與其美學追求有一定關係,由於沒作誇張處理,所以還是有一定寫實的訴求,她說明,唐代是個大融合的時代,當年的佛像擁有很多希臘化的特點,而遼代緊接唐代之後,4號木棺黃金面具的製作者是個手藝人,爲了賺錢「有活就去」,所以她所屬的團隊有可能是漢人或契丹人。然而,針對墓主人身分問題,節目指出,4號木棺目前仍未發現能證明墓主人身分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