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甘肅出土「完整鐵鎧甲」 揭開一位王子的神秘面紗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紅柳灣鎮加爾烏宗村牧民們趕着駱駝,從戈壁灘春季牧場轉場到祁連山區的夏季牧場。(圖/新華社)

連綿起伏的山脈被稱作「龍脈」,在風水學普遍被認爲具有藏風蓄水、大富大貴的寶地。從山脈走向來看,崑崙山向北延伸的祁連山,也位於北龍龍脈路徑上,不少考古迷也聽過「祁連山下必有大墓」一句話。甘肅考古團隊也發現一座來自唐朝一位大將軍、鮮卑「吐谷渾王子」慕容智的墓葬,其中一套保存完整、多達2420枚甲片的唐代鐵鎧甲出土,更顯現墓主慕容智身爲大唐將軍的威嚴。

祁連山橫亙大陸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YouTube頻道《中華國寶》曾介紹過關於「祁連大墓」的開棺。2019年9月,甘肅省武威市祁連鎮當地相關部門,在祁連山的一處小山崗,意外挖到一座墓葬,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經查發現,此墓是唐代將軍慕容智的大墓,慕容智不僅僅是將軍,更是唐代鮮卑政權「吐谷渾」的王子。

據公開資料顯示,西元四世紀初,北方民族慕容鮮卑分裂成兩個部落,其中一支部落在首領吐谷渾的帶領下踏上了西遷之路,最後抵達今天的甘肅、青海和四川交界地區。從此,他們不再自稱鮮卑族,而是以初代首領「吐谷(音同『玉』)渾」之名,作爲部落的名稱,並開始出現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多達2420枚甲片的鐵鎧甲,是目前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唐代鐵鎧甲。(圖/YouTube@中華國寶)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吐谷渾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吐谷渾人也成爲了東西商隊的翻譯和使者,直到公元663年,吐谷渾最後一任首領諾曷鉢歸順唐朝。至此,吐谷渾來到中原大唐,開始了新的篇章。

考古人員在發掘並修復「祁連大墓」的過程中,一共清理出800餘件組隨葬器物,其中包括目前唯一一套保存完整的唐代鐵鎧甲,經團隊細數,多達2420枚甲片,也象徵大墓主人慕容智身爲大唐將軍的威嚴與榮光。

瑪瑙珠和獨特的種子圍成墓主的鼻子和嘴巴。(圖/YouTube@中華國寶)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也在墓穴的牆壁壁畫上,發現玉兔、月亮、三足烏、太陽等來自中原的傳說。而大象、獅子、鸞鳥、孔雀等源自西方的文史傳說,則被雕刻在其餘中原風格的陪葬品中。

塵封幾千年的歷史被開啓,衆人也好奇墓中主人是何種樣子,沒想到棺槨打開後, 一件絲織品擋在墓主和考古隊員面前,中間一條銀色的絲帶仍保有光芒,宛若銀河與星空,一幅來自中原夜空的星象圖就這樣蓋在了墓主身上逾千年。而木棺左側棺板上,一頭是張着大嘴,彷彿隨時準備撲向獵物的猛虎,另一頭的青龍則氣定神閒,吐納着祥雲,棺槨繪製栩栩如生。

而這位來自這位大唐草原將軍的棺槨主人慕容智,臉頰上蓋着一塊精緻的絲綢, 用兩顆深綠色的玻璃珠當作眼睛,數十顆獨特的種子圍成了鼻子和嘴巴。頻道也解說,世界上有很多古代國家比如埃及,都有這種造型,以儘量減少人們的恐懼感,而在中原地區,這個方式叫做「覆面」。

餐具圖案是中原風格的祥雲鳳鳥,加上西方對金銀器的傳統均勻錘紋工藝。(圖/YouTube@中華國寶)

仔細觀察祁連大墓的陪葬品,除了有雙研判是被慕容智長期攜帶的銀筷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一整套餐具,圖案是中原風格的祥雲鳳鳥,加上西方對金銀器的傳統均勻錘紋工藝,共同凝聚在一件器物之上。節目也介紹,在唐代之前的墓葬中,錘葬品大多會使用精美的陶器、青銅器或漆墓器,自唐代開始金銀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墓葬或窖藏中。

考古專家也指,在唐朝,由於與西方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對唐朝的社會影響和審美影響非常深刻,許多來自西方金銀器造型的美學,也大量進入到唐朝人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