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盛鹽還可放胡椒!鎏金茶具重現大唐古法「初沸調鹽」
唐朝文物「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圖/央視)
民以食爲天,多樣的飲食文化,也豐富了古代中國大陸藝術與工藝品,並體現在當時民衆餐具、烹調器具等各種文物上。其中唐朝喜在喝茶時加鹽,陸羽《茶經》更記載當時加鹽煮茶古法「初沸調鹽」,文物「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便是唐人用於茶席上盛放鹽的精美器具。其華麗造型的檯面,裝着唐朝時期重要的香料和貿易商品:胡椒與鹽巴。透過鑑賞該文物,彷彿穿梭回大唐盛世繁華,品味當時人們飲食特色。
央視人文歷史節目《國寶出道夜》本月20日介紹與「吃食」有關的國寶文物,其中材質非銅、非瓷的唐代「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以華麗鎏金造型吸引觀衆目光,其不僅是唐朝時期頂級茶具,更是鹹通十四年時,唐僖宗李儇親封的佛前供器,重達十三兩,蓮蕾爲鈕、卷荷爲蓋,定睛一看,蓋面有四尾摩羯鑑刻葉脈,荷葉底部微微卷起,就像風吹拂過葉擺。
值得留意的是,該文物的精細雕工更是讓人直呼華麗,檯面海石榴蓮瓣託底,三足銀絲盤繞智慧珠,像朵盛開在文物上的金燦燦向日葵,上頭承載着吃食不可缺少的調味料鹽巴,以及在古代歐洲與中國大陸被譽爲「黑色黃金」的胡椒,專門調和茶湯的風味。
該文物蓋面有四尾摩羯鑑刻葉脈,荷葉底部微微卷起,就像風吹拂過葉擺。(圖/央視)
至於爲何茶具上面會有盛放調味料之處?節目介紹,唐代飲茶必加鹽,唐代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煮茶方法「初沸調鹽」,在水剛剛沸騰時,就應加入適量的鹽調味,而「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的重要性對唐朝人來說,就像掌管茶湯風味總監一般的存在。
據瞭解,煮茶加鹽在唐代不僅是一種做法,更是一種講究的儀式,「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臺」設計巧妙,打開荷葉形的蓋子後,中心是一個蓮蓬形的孔洞,用來盛放鹽巴等調味料。唐朝人也從日常生活中證實,鹽巴能減緩茶的苦澀、提升鮮味;由此可見,「煮茶加鹽」並非當時人們的隨興之舉,而是有據可循的飲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