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歧視壓力⋯乾癬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高3倍 病團:早期診斷降死亡風險

2025年世界乾癬日將至,病友團體「臺灣乾癬協會」舉行年度公益講座。記者林琮恩/攝影

2025年世界乾癬日將至,病友團體「臺灣乾癬協會」舉行年度公益講座。乾癬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雖有新型治療方式,但由於皮膚病竈型態多變,臨牀鑑別診斷難度高,病人從罹病至確診時間漫長,且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等共病。臺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指出,多項研究顯示,乾癬病友罹患心血管機率比一般民衆高出2至3倍,呼籲及早診斷,才能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

罹患重度乾癬20年的病友阿平(化名)自述,他曾因爲乾癬而滿臉都是皮屑,腿部病竈更是紅腫、滲血,雖成功申請健保給付,使用乾癬生物製劑,但也一度因不符用藥門檻,健保拒絕給付,當時看着纔剛改善的病竈,再次復發、發癢、滲血,簡直生不如死,甚至讓他陷入憂鬱,罹患乾癬的病友,不僅面對身體的痛苦,也飽受社會的歧視及不友善。

乾癬全名爲「乾癬性疾病」爲一種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免疫失衡的慢性發炎疾病,約3成患者同時出現關節炎。研究顯示,乾癬患者除皮膚與關節受影響外,也常伴隨心血管疾病(CVD)、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憂鬱症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形成相互交織的健康負擔,猶如「骨牌效應」,病況加重還會影響患者的工作收入、心理狀態等。

柯怡謀指出,在衆多幹癬患者常見共病中,心血管疾病是乾癬患者最嚴重的健康威脅之一。乾癬病竈中的發炎反應不僅停留於皮膚,而是透過血液傳導至全身,造成血管內皮受損、動脈粥狀硬化、心肌缺血與中風等重大事件(MACE),多項研究指出,乾癬病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爲一般人的2至3倍,平均提早5年發病,且病程愈長、病情愈重,風險愈高。

柯怡謀表示,只有早期診斷、整合醫療照護與政策支持,才能中斷「乾癬共病連環扣」的共病威脅,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過去幹癬新型治療用藥給付門檻高,協會積極與政府溝通,盼調降用藥門檻幫助病人,後來健保署經評估後,已提出解套方案,目前病友暫時沒再遇到有藥可用卻無法獲得給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