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區:小小聯戶長激活社區治理大能量
不久前,在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康新街道悅和社區,來自呼倫貝爾並在這裡居住了9年的老人胡門德,發現社區公租房的殘疾人坡道有些陡,輪椅上下不太方便,就聯繫網格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幾天後相關部門就聽取了他的建議,將陡坡修改爲緩坡。
“作爲一名居民信任的聯戶長,我走到哪看到哪,發現問題及時彙報。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治理還得靠大家。”近日,在悅和社區見到曾擔任過多年社區睦鄰共治聯絡員的胡門德老人時,得知他如今又有了新身份——聯戶長,繼續在新的崗位上發揮餘熱服務社區。
隨着近年來基層社會治理的不斷創新,聯戶長制度作爲一種新的社區治理模式逐漸在全國範圍推廣,康巴什區也開始探索嘗試。
康巴什區康新街道悅和社區居住着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8000多名居民,流動人口占99%,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流動人口社區。針對轄區流動人口多、住戶密集、社會治理難度大等實際問題,悅和社區延伸基層治理觸角,通過選拔熱心、負責的居民擔任聯戶長,充分發揮他們在社區治理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爲此,悅和社區將以往的網格進一步精細化,構建“社區總網格+小區網格+單元網格+樓層網格”的小四級體系,配備了1名社區總網格長、3名小區網格長、17名單元網格長和242名聯戶長,1名聯戶長聯繫16戶居民,人人都能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做到戶戶有人聯,事事大家辦,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小區。
聯戶長在社區治理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他們熟悉社區情況,熱心公益事業,瞭解居民需求,並能及時將這些信息反饋給社區管理者,他們不僅是社區的服務員、信息員、調解員,還是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更是居民與社區之間的“連心橋”。
“陪讀媽媽”袁翠梨是小區裡的一名聯戶長,她經常給出門的鄰居照看房子、澆花、喂小動物,深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她每天送完孩子上學後,就到鄰居和孤寡老人家中嘮家常,許多鄰里矛盾和煩心事在一次次聊天中巧妙化解。翻開她那本厚厚的民情日記本,密密麻麻記錄着近期入戶走訪時瞭解到的問題和建議,隨時準備向上彙報。
“聯戶長的職責就是發揮‘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協助網格長蒐集民情民意、瞭解居民訴求、調解鄰里矛盾,廣泛動員居民羣衆支持和參與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溫暖和諧的家園。”悅和社區黨支部書記郭佳坦言。
聯戶長是社區的“好幫手”,居民的“貼心人”,既能協助社區開展居民自治工作,幫助居民反饋問題、解決困難,也能組織睦鄰活動,促進社區和諧。
66歲的退休黨員王學成也是一名聯戶長,被大家親切地稱爲網格事務“智多星”,無論是居民遇到困難還是鄰里產生矛盾糾紛,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他不僅經常爲居民排憂解難,還十分關心社區發展,創新性提出在小區內劃分黨員“責任田”、合理規劃停車位、新增非機動車棚等“金點子”,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社區也逐漸成爲居民心中嚮往的美好家園。
一個理想的社區不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居民共同生活、成長和享受幸福的場所。新時代“楓橋經驗”強調以人民爲中心,通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現社會和諧穩定。聯戶長制度的推廣,爲社區治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目前,康巴什區從每個街道選取一個社區作爲聯戶長工作試點,成熟後將在全域推廣。
“康巴什區聯戶長制度的實行,不僅提升了社區治理的效能,也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小小聯戶長,展現的是社區治理的大作爲。通過他們的努力,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溫暖和活力。”郭佳說,隨着聯戶長制度的不斷完善,社區治理將更加精細化、人性化,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將不斷提升。(記者 郝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