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從拼多多千億扶持看大陸消費趨勢
2025年4月,在百億減免的基礎之上,拼多多推出了「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1000億元,擴大對中小商家的幫扶和補貼。(中新社)
■ 拼多多爲什麼大力扶持中小商家?
■ 千億扶持要破解哪些問題?
■ 平臺優先與生態優先,拼多多怎麼選?
大陸北漂白領小琳熱愛烹飪,卻被傳統早餐鍋折磨許久:鍋淺易濺油,手柄平常被火烤,端鍋都成難題。一次逛拼多多時,「伊之福」早餐鍋闖入視線——防濺油鍋底、加高防燙手柄,不僅更好用,價格也僅爲大牌一半。「這不就是爲我量身定製的?」抱着嘗試心態下單體驗後,小琳直呼挖到寶。
這款早餐鍋來自浙江永康周志宇的廚具工廠。曾爲海內外品牌代工的「伊之福」,飽受訂單競爭激烈、利潤微薄之苦,國際關稅變動更讓海外訂單銳減。周志宇調研市場痛點後,打造出高性價比的新品早餐鍋,一經拼多多上線便日銷超2000單。如今「伊之福」在拼多多銷售額佔工廠產值一半,周志宇也將重心轉向國內,全力做自有品牌。
消費者小琳與廠家周志宇的故事,正是拼多多「千億扶持」計劃的具象化片段。
2025年4月,在百億減免的基礎之上,拼多多推出了「千億扶持」,計劃未來三年投入資金、流量等資源超1000億元,擴大對中小商家的幫扶和補貼。
這一舉措,不僅助力產業帶中小商家走出同質化困境,也讓消費者以更實惠的價格購得優質好物,推動拼多多平臺生態持續優化升級。
01●矛盾:個性化消費與同質化生產
當下的消費圖景,呈現出了複雜的景象:一邊是傳統大宗消費如汽車在持續降價潮中增速放緩,另一邊是承載情感與圈層認同的「穀子」(動漫周邊)被狂熱追捧,甚至是高溢價購買;人們爭相購買價格攀升的黃金,同時也青睞低價的蜜雪冰城;收取上架費的傳統超市步履蹣跚,而主打會員制、提供精選品質與體驗的山姆會員店卻客流如織……
針對上述這些現象,我們可能無法用簡單的「消費升級」或是「消費降級」來概括。消費趨勢變化的背後,其實是消費行爲的底層邏輯正在重構。
尊重、理解並服務於這種高度分化的個性化需求,將是未來商業競爭的核心。因此,與其糾結於「升」或「降」,不如正視「個性化消費」的崛起。
消費者多元、個性化的選擇,必然要求有多元供給。而現在供給側最大的問題恰恰是困於同質化內卷,創新動力不足。
以「北方鞋都」安新縣爲例,原本的做鞋邏輯是,「從市場挑出爆款鞋調整,並在十五天內投產,用價格優勢迅速吃到紅利」,安新縣一位三代鞋業從業者王啓航這麼概括。
在同質化競爭下,價格越做越低,形成這種認知之後,安新縣的鞋想向上升級越來越難,「同樣的鞋子晉江賣兩三百元我敢拿,安新賣一百元就太貴了」,經銷商如此說道。
不光是服飾產業,廚具產業也有相似的苦惱。「五金之都」的老闆們,遵循着拆解、復刻、壓成本的標準流程,只要客戶能拿出樣品,他們就能在3天到1周內實現批量生產。
然而,產業高度成熟的另一面是產品高度同質化,商品無限趨同,那麼,壓低價格成了老闆們搶佔市場的唯一手段。但在用戶側,相比價格,商品是否滿足需求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
個性化消費與同質化供給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商家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動,消費者被推薦的未必是需要的,買不到真正契合自身偏好與價值的商品。
這種供需的嚴重錯配,正在擠壓商家的利潤、消耗電商平臺的流量效率、消磨消費者的購物熱情。長此以往,電商生態會被極大破壞,陷入惡性循環。
02●千億扶持,破局同質化難題
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既要給商家減負、幫助商家產業升級,又要將「好商品」的定義權交給消費者。
2024年8月,拼多多推出了「百億減免」,通過技術服務費退返、下調商家店舖保證金、偏遠地區物流中轉費免除等方式爲商家減負。2025年4月,在「百億減免」基礎上,拼多多推出「千億扶持」惠商計劃。
千億扶持意在通過加碼對中小商家的補貼和引導,幫助產業帶商家突破同質化競爭,扶持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的優質商家,提升產品質價比能力。
直白地說,就是通過扶持有意願有能力去洞察消費趨勢,勇於創新的商家,帶動產業帶商家向新質供給轉型,從而消除供需之間的錯配。
千億扶持落地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批勇於創新的商家,他們通過自身的迭代升級拿到了實實在在的訂單、利潤。
除了幫助產業帶商家突破同質化,在扶持之下,小衆商品也有機會成爲爆品,長尾需求也有機會變成大衆需求。
比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宣紙是非遺產品,製作技藝高超,但大部分人用不上。「曲高和寡」嚴重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在市場容量有限情況下,商家如果只是一味的捲成本卷價格,最後難以避免陷入同質化內卷。
但在電視劇手抄經文橋段的啓發下,宣城人汪煒躋設計了一款《上林賦》5米宣紙卷軸毛筆字帖。但習慣做大通貨的傳統工廠紛紛拒絕了汪煒躋,直到「手抄《上林賦》」火爆全網從業者們纔回過神來。
後來,汪煒躋的店舖作爲非遺創新品牌,成爲平臺重點扶持的「新質供給」。汪煒躋可以放開手腳去創新,比如改造春聯,區別於傳統印製好字樣的春聯,汪煒躋的春聯「留了白」,消費者可以自行描摹,在平臺的扶持下,這款春聯的銷量創出新高。
拼多多的「千億扶持」計劃,絕非簡單的補貼輸血,深層價值在於構建一個「驅動供給升級、促進消費繁榮、驅動平臺成長」的良性循環系統。
在這個系統裡, 拼多多以千億扶持降低商家的試錯成本與市場拓展門檻,驅動商家在產品研發、設計創新、品質把控及品牌塑造上實現更多突破,讓商家的能力得到系統性提升,也爲覆蓋全國的2000多個產業帶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轉型升級路徑。
萬千中小商家在平臺上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經營空間,平臺的商品品類就會極大豐富、上新速度顯著加快、價格帶更趨多元,消費者的多元需求被有效滿足。
從長期來看,通過促成這場深度的生態性變革,作爲平臺方的拼多多,能夠穩固其供應鏈護城河,收穫更高的用戶活躍度與信任度。
03●從百億補貼到千億扶持,平權一脈相承
從千億扶持回過頭去看,拼多多的出現、早期的百億補貼以及後面的百億減免、電商西進,不難發現,拼多多一直在推動平權,包括需求側平權、供給側平權、流量及規則平權。
拼多多的出現以及能夠發展壯大,就是因爲觀察到了在我們國土上,有很多人還沒有享受到電商的便利,他們既會爲了幾毛錢每天登錄APP,也有從百億補貼購買大牌的需求,也觀察到了一線用戶同樣有購買低單價農副產品的需求。
這與當下的消費趨勢也有相似之處。消費者的需求從來就沒有高下之分,一個模型也無法囊括千人千面的消費偏好。
而傳統做法,往往會根據價格帶來做人羣區隔,反而忽視了消費者真實的或者被隱藏起來的需求。
供給側也是如此,能創造高額廣告費、佣金的大品牌客戶得到更多資源和曝光,中小商家、白牌商家難有出頭日。
拼多多很早就開始推動供需平權,提升供需兩方的交易效率。
比如,拼多多研究消費者可能存在的需求,並進行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而非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比如以更低的門檻讓產業帶商家、農戶在拼多多經營;再比如,在流量分配方面,品牌、白牌,都有公平得到流量的機會,產品好不好,消費者說了算,而不是由GMV、收入等數據KPI決定。
千億扶持的動作,既是拼多多電商平權邏輯的延續和升級,也是爲了應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在當前供給極大豐富、用戶數量飽和的背景下,電商平臺正普遍因爲流量不夠充沛而苦惱。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平臺與商家一起創新需求,再次提升交易效率。
如果電商平臺還是循着舊路徑,即,將商家作爲流量變現的工具,只考慮如何將流量分給預算更高的大牌客戶,從而達到流量價值最大化,勢必沒有出路。
拼多多的千億扶持,本質是一場對傳統產業鏈價值分配體系的重構,以規則平權的方式,將利潤還給商家,讓商家得以可持續投入創新與品質升級,將決策權還給消費者,使需求直接驅動供給迭代,從而實現「平臺與用戶共治」。
把商家當做生態共建的夥伴,而不是流量變現工具;以好供給滿足更多用戶的多元需求,而不是讓消費者被動接受或者妥協,由此形成的「共治生態」,正鍛造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所需要的系統性競爭力。
04●結語
在長期戰略和短期發展,生態繁榮與自身利益之間,拼多多做出了取捨:取長期戰略和生態構建,捨棄了短期利益,這種取捨也是企業價值觀的表達。
按照管理學的研究,企業的價值觀,會隨着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而不斷髮展。工業化初期,由於資本稀缺,股東利益最大化能夠鼓勵資本投入,工業化中期是企業利潤最大化兼顧員工權益,工業化後期則應該追求企業利益者最大化,再往後,是追求企業利益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
拼多多的戰略取捨,是對「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這一高階商業文明的躬身實踐,既踏準了工業化成熟期向可持續發展階段躍遷的時代節點,也與ESG(環境、社會、治理)的內核產生共振。
(賈樂樂)
(本文來源:「市值榜」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