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未來:機器人走向實用主義

量產帶來的成本下降讓機器人離更多人更近了。以前,機器人常因價格太高只能被少數大企業使用;但隨着生產規模擴大,零件供應鏈越來越成熟,造機器人的成本在慢慢降低。就像手機從昂貴的奢侈品變成大衆消費品一樣,機器人也在沿着“造得多、成本降、用得起”的路徑普及,中小企業甚至普通家庭接觸機器人的門檻正在變低。

更重要的是,機器人的研發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越來越貼近實際需求和商業邏輯。企業不再只盯着技術層面有多先進,而開始琢磨“用戶真的需要什麼”“怎麼能持續賺錢”。這種需求和商業思路的結合,讓機器人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它開始能理解場景裡的具體問題,能適配不同的使用需求,甚至像夥伴一樣配合人的工作。

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概念到工具,再到夥伴的質變,眼前這場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正是變革的最佳觀測窗口。

從單點炫技到能力閉環

機器人的進化,開始告別純粹的炫技、表演階段,轉而追求穩定可靠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閉環。

加速進化副總裁蘇穎在展會現場向北京商報記者展示的全自主足球機器人,生動詮釋了這種變化:“它們要自己看球、找隊友、判斷戰術,甚至能完成大力射門的高難度動作。”蘇穎認爲,足球賽場就像技術試煉場,“表面上這是運動能力或者說表演,但背後其實是機器人決策穩定性和羣體協作的全鏈路能力”。

這種能力進階在細分領域愈發清晰。穹徹智能聯合創始人盧策吾將機器人的技能拆解爲更通俗的邏輯:“(以抓握這個功能爲例)就像人幹活,有的是抓一下就完的靜態任務,有的是擦桌子、削黃瓜這種需要持續調整力度的動態活兒。”在會場,他向北京商報等媒體記者解釋稱,後者的難度呈指數級上升,“每毫秒都要感知力的變化,還要預判最終效果,這纔是真正的智能考驗”。

優必選研究院副院長鄭宇則從技術落地角度向北京商報記者做了闡述——本次大會,優必選將兩代已經進廠打工的機器人,連同工廠場景一同搬到了展會現場:“我們的機器人增加腰部自由度後能蹲地搬運,算法升級後抓軟物料更穩,這種‘硬件迭代+算法優化’的協同,才讓技術真正能用起來。”

技術突破的核心,正在於從“做得到”到“做得好”的跨越——不再是實驗室裡的孤例,而是能在真實場景中穩定復現的能力。

低速、高頻、剛需的商業場景

機器人產業在不同場景的落地進程,正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節奏。

那些流程標準化的場景,已經率先嚐到了效率提升的甜頭。比如工廠流水線上,優必選的機器人只需換個“抓手”(比如從夾子切換到靈巧手),就能靈活切換搬運、分揀等不同活兒。鄭宇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這類場景需求清晰,技術能精準匹配,未來2—3年就有望大規模鋪開應用。”

教育、文旅這些場景也顯現出成熟的潛力。蘇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的機器人已經吸引了不少國內客戶,“這些場景環境相對穩定,技術落地時遇到的阻礙少,實際能創造的價值很快就能體現出來”。

越疆科技首席科學家郎需林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人形機器人率先落地的將是“低速、高頻、剛需的商業場景”,例如藥房搬運、零售導引、園區巡檢等,“這些場景任務明確、環境可控,適合技術早期階段部署”。

但複雜環境的滲透仍在“摸着石頭過河”。家庭服務中,擦桌子、照顧老人等任務涉及持續的力反饋和動態調整,盧策吾直言:“看似簡單的家務,比工廠裡的抓取複雜得多。”戶外作業更甚,蘇穎觀察到,即使是展會與運動會這類相似場景,“光照、地面材質的差異都需要機器人重新適配,持續運行時關節磨損、程序發熱都是挑戰”。這些未完成的探索,既是當前的瓶頸,更是未來價值爆發的關鍵切口。

儘管路徑分野、不同場景的落地節奏有快有慢,但殊途同歸的核心邏輯始終圍繞務實落地展開——無論是標準化場景的快速複製,還是複雜環境的耐心試錯,最終都指向讓機器人真正融入生活與生產的目標。

值得期待的是,試錯正在加速迭代。鄭宇注意到一個積極信號:“越來越多工廠開放實際環境給我們測試,數據閉環速度在加快。”企業與場景方的雙向奔赴,正讓機器人從“實驗室完美”慢慢走向“工廠可用”“餐廳可用”甚至“家庭可用”。

量產破局與商業邏輯升級

產業爆發的密碼,藏在量產降價與商業邏輯的雙重變革裡。

量產能力的提升正在撕開市場缺口,蘇穎坦言:“行業成本下降是必然趨勢,出貨量上去後,供應鏈成本會跟着降。”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加速進化推出的“平民版”機器人,通過縮小體型保持核心功能,成功降低成本,“讓更多中小企業用得起自動化”。據悉,加速進化中型人形機器人T1的售價爲19.9萬元,而小型人形機器人K1的價格不到一半,僅爲8.8萬元。

以越疆科技爲例,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其2025年3月發佈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就首次將工業級人形機器人價格壓至20萬元以下(售價19.9萬元起),較行業主流的30萬—50萬元區間大幅下探;另一家受訪企業優必選的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在2025年3月以29.9萬元起售,較2022年Walker X的598.8萬元均價降幅超95%。

而國產供應鏈的成熟更給量產添了底氣,蘇穎、鄭宇等多位受訪人都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及,他們明顯感受到的趨勢是,兩年前很多零部件要小廠定製,現在上市公司也開始入局,工藝和質量都在提升。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商業邏輯層面,即破解過往機器人產業“技術強盈利弱”的死結,答案不在硬件本身,而在價值創造方式的重構。盧策吾強調:“要用通用模型做底座,到具體行業再做適配,這樣才能降低場景切入成本。”優必選則選擇先深耕工業再拓展家庭,加速進化計劃打造開發者平臺,傲鯊智能從工業外骨骼延伸到消費運動,橡鹿科技全面佈局頭部連鎖餐飲公司——這些路徑雖不同,卻都指向同一個邏輯:機器人不是要做全能選手,而是要成爲某一場景的專家。

郎需林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了他的判斷,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生態大概率會重演智能手機路徑:“先由硬件廠商帶動產業熱度,再由‘大腦’和‘應用’主導行業分層,最終形成開放協同、模塊互換的具身智能生態。”其策略是“軟硬一體、通用架構、場景共創”,既夯實硬件基礎,又對接主流AI“大腦”,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生態構建。

從仿生蜜蜂的羣體飛行到足球機器人的戰術協作,從工廠裡的穩定分揀到家庭場景的小心試錯,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透露出的信號清晰而強烈:機器人產業的進化,從來不是單一技術的突進,而是技術突破、場景適配與商業重構的共振。

當每一次微小的技術蝶變匯聚成產業變革的力量,一個萬億級市場的新圖景,正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王天逸

·聲音·

橡鹿科技董事長楊建成:

炒菜機器人不必“具身”

“觀衆說我們是整個會場最香的機器人,沒有人比我們更香。”在同北京商報記者的專訪交談中,橡鹿科技董事長楊建成談到了很多確定性,包括技術、市場,也包括行業發展,會場內的“最香”大概也算一種確定。

在C端認知尚淺的領域,炒菜機器人的商業化推進速度已大大超出外界的普遍預期。楊建成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橡鹿科技選擇的是與通用機器人不同的路徑,聚焦商用場景的規模化落地,核心在於深耕烹飪觸覺反饋與食材數據庫積累,而非追求機器人的通用性。其邏輯在於,與人類廚師形成互補而非替代——機器人的優勢體現在“會得多、學得快、出品穩”,可承載數十萬道菜譜且持續更新,羣體出品的標準化程度遠超人類廚師羣體。

從市場表現看,這一模式已獲得商業驗證。據悉,部分一線大廠已引入其炒菜機器人,更關鍵的是客戶復購率超過80%,新簽約客戶僅佔銷量的三成,大量復購與轉介紹,表明餐飲商戶對其成本效益有相當的認可。楊建成提到“123公式”——一名廚工操作兩臺機器可達到三名大廚的出品效率。

成本結構與效率邊界的重構,正是這種商業價值的量化體現。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王天逸

靈心巧手聯合創始人張延柏:

靈巧手是機器人的標配

“這是我們首次實現工業、通用、迷你靈巧手的全矩陣覆蓋。”靈心巧手聯合創始人張延柏站在展臺側,指着整個樂隊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這次WRC上帶來的新品Linker Hand O6,僅有女性手掌大小,卻集成了6個主動自由度和10個被動自由度。

在這場伴着音樂聲的專訪中,張延柏詳細講解了靈巧手在工程方面的待解難題,他也承認具身智能的形態不僅是人形,但這不影響靈巧手成爲目前機器人的標配。

過去大家執着於人形是因爲普羅大衆對人形機器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隨着具身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和深化,實際應用中會發現很多需求會呼應更加簡單的形態,也就是“機器人”的定義更加擴展了。比如家政場景中,輪式驅動會比雙足帶來更快的移動速度,更好用的機器人反而更不像“人”,甚至像工業場景,很多時候一隻機械臂、一隻靈巧手、一顆攝像頭就能夠滿足硬件基礎的要求。所以隨着應用的深化,機器人形態必然是多元化的,但靈巧手依然是未來的標配,因爲靈巧手決定了機器人靈巧操作的上限,和夾爪等方案對比,靈巧手具有更高的操作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