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點單”參與,天津這些老舊小區煥新!

2025-05-13 07:31天津日報

“小花園四季有花,健身器材旁還專門給孩子添了滑梯,這日子越住越舒心!”看着舊貌換新顏的小區,河東區華泰里居民王大爺豎起了大拇指。社區老舊、路面破損、設施損壞……這些困擾着社區居民的難題,在城市更新後得到了解決。在更新過程中,我市老舊社區以“居民參與”爲筆,讓居民的願景成爲實景,在城市更新畫卷中書寫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溫暖篇章。

河東區華泰里居民成更新“設計師”

“小區哪該修、哪該建、哪用着不方便,居民最有發言權。”河東區華泰里社區黨委書記蔣美娜介紹,項目啓動初期,社區便成立了聯合工作專班,幾名居住超20年的居民代表“上崗”,從設計圖研討到施工監督全程參與。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專班收集居民建議100多條。其中,“人車分流”“健身區隔離”等訴求最爲迫切。“老人孩子多,日常在小區裡走路都提心吊膽”“僅有的一個健身園成了停車場,我們盼着有一個安全的活動空間”……根據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實際需求,工作專班與更新設計團隊不斷調整設計方案,將居民的迫切需求變爲現實。

如今的華泰裡,彩色圍欄圈出獨立健身區,兒童滑梯與健身器材“比鄰而居”;座椅分設在涼亭和廣場上,陽光區和綠蔭帶可滿足不同時段活動需求。“以前搬着板凳曬太陽,現在下樓就能‘選座’,設計團隊跟着咱們的生活習慣走!”居民張奶奶的感慨印證着“需求精準對接”的更新邏輯。“以前孩子沒地方玩,現在一下樓就能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而且實現了人車分流,孩子的安全有了保障,家長也更放心。”居民劉先生說。

和平區慶有西里小空間的“空間魔法”

和平區慶有西里是上世紀90年代初建成的小區,小區位於和平區南市街的中心位置,佔地面積不大,但卻有着上千戶居民,公共空間嚴重不足。在城市更新中,30年高齡的老社區面臨棘手的空間挑戰。“聽到更新的消息,居民們都特別高興,大家都獻言獻策,光調查問卷我們就收上來上千份。”慶有西里黨委書記崔月梅介紹,老中青三代居民對於公共空間的需求各不相同,爲了充分滿足居民的願望,街道牽頭會同多個職能部門成立了社區建設工作專班,並建立了居民監督小組。在更新中,每週召開一次調度會通報建設情況,由居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列席調度會,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各類堵點難點問題,確保更新的錢花在刀刃兒上。退休工程師張大爺全程監督施工質量,還提出充分利用邊角地塊劃分活動區域的設計建議。“小區是我們自己的家,更新好了,大家都獲益。”張大爺說。

記者在慶有西里小區看到,雖然小區公共空間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幾百平方米的空地上,低齡兒童遊樂區鋪上彩虹地墊和滑梯;乒乓球檯與健身步道沿牆而設;“老人家食堂”飄出飯菜香,日間照料中心與托育點形成“一老一小”服務閉環。小區的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全年齡段居民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三代同住,如今小區更新後,孫子在樓下玩滑梯,父母在健身步道跑步,我在涼亭和老夥伴聊天乘涼。不想做飯了就可以去食堂吃到美味又放心的飯菜,這纔是‘三代同堂’的理想社區!”居民張女士的幸福清單折射出全齡友好社區的溫度。

據記者瞭解,兩個社區更新滿意度都很高。兩個社區更新樣本揭示同一邏輯:當居民從“旁觀者”變爲“參與者”,讓每一筆更新資金都花在羣衆“心坎兒”上,社區治理便激活了源頭活水。慶有西里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居民們的熱情參與,讓改造後的小區更貼合大家的生活需求。我們會繼續以居民需求爲導向,鞏固城市更新成果,不斷完善社區設施,讓居民住得更舒心。”(記者 莊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