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博弈凸顯第三方支付涉洗錢新犯罪風險 專家們提這些建議

第三方支付快速發展帶來新犯罪風險,調查局7月30日舉辦「第三方支付業者衍生犯罪問題及防制對策」研討會,邀集司法實務與學界專家,針對近期備受矚目的「九州集團博弈洗錢案」進行深入剖析,探討第三方支付在非法資金流通中的角色,從數位經濟面思索防堵詐欺與防制洗錢對策。

洗錢防制法第6條修正條文及相關子法「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洗錢防制及服務能量登錄辦法」於去年年11月30日實施,未完成洗錢防制、能量登記或登錄的第三方支付業者,不得提供相關服務,以防範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從事洗錢等犯罪。

調查局副局長吳以公指出,偵辦「九州集團博弈洗錢案」過程中,發現犯罪集團利用OnePaid、1177PAY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向賭客收取賭資438億餘元,並掩飾、隱匿詐團1853萬餘元詐欺不法所得及去向,近期連續偵辦易沛(涉洗錢54.6億元)、旺沛(涉洗錢60億元)、臺灣裡(涉洗錢50億元)等前第三方支付業者洗錢案,嚴重危害第三方支付交易秩序與誠信,亟需研擬防制對策填補缺漏,全面防制第三方支付衍生犯罪。

調查局邀請臺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楊嶽平、臺北地方法院法官林幸怡、橋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鄭子薇、數發部數位產業署視察蘇凌平、第三方支付籌備會主委兼綠界科技總經理劉士維等人,與第一線偵辦電信網路詐欺同仁共同探討非法線上博弈,利用第三方支付工具進行資金轉移犯罪手法、檢察機關偵辦過程中面臨的資訊取得障礙、第三方支付業者如何強化KYC、可疑交易監控及申報與後續可行的跨部會合作機制。

楊嶽平指出,九州集團博弈洗錢案涉及洗錢防制法113年前後不同面向,可思考修法前後行政監理與詐欺防制、洗錢防制政策連動程度。劉士維指出,疫情期間,實體店家轉爲網路銷售,促成第三方支付產業蓬勃發展,但不肖業者卻利用該工具從事犯罪,公會將透過自律公約協調同業落實洗錢防制、資恐防範及風險管理,並協助數位產業署進行產業監理。

蘇凌平指出,犯罪集團成立人頭公司要成爲銀行信用卡收單特店有資本額門檻,轉而依附第三方支付介接銀行虛擬帳號與信用卡系統,數位發展部已與調查局洗錢防制處進行情資分享,未來也會與稅務單位合作,共同防範不肖第三方支付業者洗錢行爲。

鄭子薇指出,金管會禁止銀行將虛擬帳號提供給自然人,故銀行僅能提供虛擬帳號予法人,但今日透過第三方支付讓自然人得以使用虛擬帳號,衍生人頭帳戶風險與政策管理問題。

林幸怡指出,法官審理案件不宜評論判決未確定案件,從審判者角度,希望主管機關在第三方支付相關法規的研擬上可以更細緻,讓法院在犯罪所得沒收,有具體可行的標準可以操作。

產官學界專家除分享防制第三方支付業者利用虛擬帳號衍生犯罪提出對策外,也針對「假三支」犯罪防制提出建言,對於「假三支」佯稱自己營業的需求,向銀行申請取得大量虛擬帳號,再提供給詐騙或博弈集團洗錢隱匿、掩飾不法金流等問題逐一頗析,對這種不用能量登錄卻可以使用虛擬帳號進行三支業務代收代付的犯罪行爲,有違反洗錢防制法第6條問題,將一併納入犯罪偵辦的重點工作。

九州博弈凸顯洗錢嚴重,調查局邀專家防制第三方支付犯罪。圖/調查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