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降超7成!“瓜子大王”“嗑不動”了

上半年,洽洽食品因原料漲價等因素致利潤驟降七成,公司當前正借冰淇淋與魔芋等尋第三曲線突圍。

歸母淨利潤下滑超七成

2025年半年報顯示,洽洽食品實現營收27.52億元,同比下降5.05%;歸母淨利潤爲8864.16萬元,同比下降73.68%;扣非後歸母淨利潤4309萬元,同比下降84.77%。

實際上,這種下滑態勢自2024年第四季度就已顯現,當季公司歸母淨利潤2.23億元,同比下滑24.79%。進入2025年,公司仍延續下滑態勢,一季度歸母淨利潤7724.78萬元,同比下跌67.88%。

其中,作爲洽洽食品的支柱業務板塊,葵花子業務已顯露增長疲態。今年上半年,葵花子業務營收17.72億元,同比下降4.45%,佔總收入的64.39%。儘管洽洽食品曾推出臭味系列、茶系列等十餘款創新口味,但未能在業績提升上有明顯作用。

業績下滑與原料漲價有關

洽洽食品把利潤滑坡歸咎於原料價格的持續攀升,其中尤以葵花籽最爲典型:2024年9月下旬,內蒙古主產區遭遇連綿陰雨,黴變率飆升,符合公司質檢標準的可收儲量銳減,價格應聲而漲。巴旦木則因全球供需失衡、腰果因產業週期疊加極端天氣,也同步擡高了採購成本。

事實上,“原料貴”對洽洽來說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23年半年報裡,葵花籽漲價就被列爲淨利下滑的首因,之後幾乎成爲財報裡的高頻詞。

爲了對衝成本,洽洽這幾年對葵花子系列多次提價:

2018年,香瓜子等8個品類上調6%–14.5%;

2021年,整體再漲8%–18%;

2022年,繼續小幅提價約3.8%。

此後,公司再未公開宣佈漲價。業內普遍認爲,在競品環伺、消費者對價格愈發敏感的大環境下,繼續提價無異於飲鴆止渴。

從財務數據看,提價並沒有帶來期待的“止血”效果。2022–2024年,公司毛利率依次爲31.96%、26.75%、28.78%。雖然2024年看似回暖,但季度曲線卻一路下墜:一季度還能守住30.43%,到四季度已回落至28.78%。進入2025年,形勢急轉直下,上半年毛利率“跳水”至20.31%。

尋求第三增長曲線

除了成本問題,渠道結構調整也面臨難題。目前洽洽食品的主要銷售渠道仍爲線下銷售,電商營收增長較慢且毛利率較低。

財報顯示,洽洽食品電商渠道的營收佔總營收的16.38%,較上年增長24.79%,毛利率爲15.75%。近三年來,洽洽食品的電商銷售的營收佔比一直維持在10%左右,而洽洽食品的重要競爭對手三隻松鼠的線上銷售的比例則接近7成。

近年來,隨着瓜子市場增長見頂,洽洽食品自2017年起向堅果品類拓展。隨着堅果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洽洽食品又開始尋找新的第三增長曲線。洽洽食品董事長陳先保曾在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透露:“未來的中短期策略還是聚焦在堅果、瓜子,同時第三大品類正在孵化中。”

近期,洽洽食品把瓜子仁做成了冰淇淋,在電商和線下同步開賣。在淘寶官方旗艦店,60克規格的洽洽瓜子仁冰淇淋,18袋優惠後123.2元,折算下來每支約6.84元。相比之下,伊利等品牌的果仁雪糕普遍定價2~5元,洽洽在價格上並無優勢。

除了冰淇淋,洽洽今年還把魔芋零食拿到海外試水。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透露,6月起已向部分海外市場小批量投放魔芋新品,初步反饋不錯,接下來會逐步引入國內線上平臺及重點城市線下渠道。

回顧其多元化之路,早在2008年洽洽就推出“怪味U”豆類小食、“咯吱脆”薯片,並通過併購江蘇洽康殺進調味品賽道,可惜均未掀起水花。今年上半年,除瓜子外的其他品類收入佔比僅11.05%,仍未成爲新的增長引擎。

對於下半年,洽洽提出三大方向:一是繼續擴充品類、升級體驗、優化渠道,帶動銷售;二是通過供應鏈改造與成本管控雙輪驅動,實現降本增效;三是深化組織變革、強化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激活團隊戰鬥力。

國金證券發佈研報稱,公司短期需求及成本雙重承壓,中長期仍看好公司走出困境,實現多品類驅動增長。產品端,公司根據渠道特性調整產品結構,豐富性價比品類供給、加強小品類推廣,近期東南亞魔芋產品已經上市。渠道端,公司持續推進百萬終端建設,突破弱勢市場,加大零食量販、會員商超、海外等佈局,期待下半年收入轉正,利潤率穩步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