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食品淨利潤暴跌73%!瓜子大王將走向何方?丨食飲財報觀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陶力 實習生蔣雨彤

在零食行業普遍尋求高增長的當下,一代人記憶中的“瓜子大王”洽洽食品卻交出了一份極爲刺眼的半年報。

日前,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佈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當期內營收27.52億元,同比下滑5.05%;歸母淨利潤8864萬元,同比驟降73.68%,遠低於上年同期的3.37億元。同時,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減少76.12%。

作爲休閒零食的代表性品類,曾經家喻戶曉的洽洽瓜子,正遭遇原材料成本攀升與行業競爭加劇、消費分流的雙重夾擊。從機構關注度來看,近六個月,累計有26家機構發佈了洽洽食品的研究報告,預測2025年淨利潤最高爲8.89億元,最低爲2.86億元,均值爲6.40億元,較去年同比下降24.61%。

但是,實現上述盈利目標並不容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其官網獲取的一份投資者問答顯示,洽洽食品披露,公司上半年的成本主要受葵花籽原料價格上漲影響較大,目前新採購季的採購量較小,公司會實時關注葵花籽收穫情況以及天氣情況等,根據綜合情況做出判斷;目前堅果原料價格總體比較穩定。

成本困局

洽洽食品公司主要以生產堅果炒貨類休閒食品爲主,其中最被大衆所熟知的就是其中的“瓜子產品”。

零售食品生意的底層邏輯是以“低利潤+大規模出貨”爲盈利模式。然而,這一薄利多銷的手段卻在成本上漲的背景下失靈。一方面,葵花籽等主要原料價格受國際糧油行情與氣候因素波動,2025年以來持續走高,直接推高企業採購成本。

另一方面,還受到一些產品加量不加價等營銷活動以及企業主動加大了新品研發和勢能渠道的費用投入,使得毛利率下降。

對於依賴規模效應取勝的洽洽而言,成本端的壓力難以通過提價來得到改善。畢竟瓜子作爲高頻剛需零食,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極高,一旦漲價,被替代的可能就大大增加。於是,成本上升與售價剛性之間的矛盾,壓縮了洽洽的利潤空間。

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電商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是高昂的流量成本令休閒零食賽道面臨渠道重塑。洽洽食品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爲31.96%、26.75%、28.78%,而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驟降至20.31%,同比減少約8個百分點。

從渠道來看,公司電商渠道實現收入4.51億元,同比增長24.79%,但佔營收比重僅爲16.38%。對此,該公司在投資者問答中迴應稱,電商毛利率較低主要是由於受原料成本的影響,公司將通過優化產品結 構、定製專供款、推出首發新品、增加抖音直播、加強內容營銷等提高銷售額和經營質量,提升毛利率。

前路如何?

根據中金公司和嘉世諮詢的數據顯示,在2024年中國零食消費渠道中,量販店佔比高達37%,遠超於超市佔比22%和電商佔比20%,並且後者的比重還在不斷降低。

由此可見,量販零食品牌已經在不斷擠壓傳統休閒零食的發展空間。

目前,洽洽食品在銷售模式上,仍然以經銷商爲主的全球性營銷網絡,佔營業收入比例爲71.67%。而鳴鳴很忙、萬辰集團等新興零食量販渠道,受益於“工廠—總倉—門店”的供應鏈結構,使其在利潤率更高的同時價格更低,進一步擠壓了傳統品牌的市場空間。

今年第一季度,萬辰集團營收達108.21億元,歸母淨利潤爲2.1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344.13%。其中量販零食業務營收爲106.88億元,同比增長127.65%。

與其並稱爲量販“雙雄格局”下的鳴鳴很忙,也在今年4月28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截至2024年底,鳴鳴很忙擁有14394家門店,覆蓋全國28個省份和所有縣級城市,仍然在不斷期待加盟。

券商研報普遍認爲,折扣化與近場化是休閒零食的主流趨勢,品牌商唯有依靠差異化產品力、渠道直連與精細化運營,才能避免被動擠壓。

從產品端的角度上看,堅果、果乾、薯片、即食零食等新品類迅速崛起,成爲年輕消費者的新寵。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等綜合零食品牌則以更廣的產品矩陣和更靈活的營銷打法,重塑了消費場景。

在業績承壓與賽道變化的背景下,洽洽的未來轉型方向成爲市場關注焦點。

仔細觀察洽洽這幾年的動作,可以看見這個國民品牌的轉型路徑。2025年7月底,洽洽新品發佈會推出了山野系列瓜子、瓜子仁冰淇淋、魔芋千層肚等五款新品。不僅有創新,更有跨界破圈,嘗試從單一瓜子品牌向綜合休閒食品品牌轉型。

此外,該公司也在精耕數字化平臺建設,試圖找到新的增長曲線。前述投資者問答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渠道數字化平臺服務終端網點數量約56萬家。未來,將繼續聚焦東南亞市場,加大新品推廣力度,並積極開拓中東、歐美等潛力市場。

國信證券分析認爲,考慮到2025年公司洽洽食品進行渠道及產品結構調整後,後續新興渠道的合作深入、收入佔比擴大,傳統渠道下滑的影響減弱,後續內生增長動力有望增強,因此小幅下調2025年收入預測、小幅上調2026-2027年收入預測。此外,考慮到成本壓力顯著,且在較爲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市場費用投放預計將維持較大力度,該機構下調2025-2027年利潤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