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川普若撒手 臺灣有何B計劃
美國總統川普23日在白宮國宴廳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的神情。(美聯社)
當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時,臺灣官員暗自對這感到樂觀。他的顧問團隊中,有好幾位強硬的對陸鷹派人士,他們堅決要求美國信守承諾,協助臺灣抵禦來自對岸的任何攻擊。
《經濟學人》23日的分析指出,臺灣外交官和軍事指揮官也回想起,川普首次任期內增加對臺軍售及官方接觸的往事。此外,臺灣身爲全球最大半導體生產地,擁有「矽盾」,產製的晶片爲美國人工智慧(AI)產業所依賴。然而,纔不到1年,臺灣就面對最深的恐懼之一:要是美國放棄臺灣,會發生什麼事?表面上,美國政策並沒有改變。
但川普正一心與中方談判可能涉臺的貿易協議,他5月時暗示,這類協議「對統一與和平會很好」。儘管美國官員隨後試圖淡化相關言論,但川普10月19日再次引發臺灣緊張,說他打算10月底在南韓與中國大陸主席習近平會面時,可望討論臺灣議題。
但這並非唯一的震撼,川普對臺灣課徵了比日、韓更重的貿易關稅,要求臺灣將國防支出從去年佔國內生產毛額(GDP)2.5%提高爲10%,並要求臺灣晶片製造巨頭臺積電,將大部分生產線轉往美國。而其他令人不安的跡象,還包括他延遲總統賴清德原本計劃的美國過境訪問,以及未批准對臺灣新軍售等。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中多數對陸鷹派已被拔除,取而代之的,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要保衛美國的孤立主義官員。而中方官員則持續施壓,要求美國削減對臺承諾,例如,可能要求明確反對臺灣獨立等。
臺灣政府雖然說,與美國的關係依然穩固,但近幾周,臺灣官員爲了因應這些發展,已開始拚命調整公開訊息、私人外交、經濟政策和國防計劃等。而他們首要的目標,就是想說服川普,維持美國對臺承諾。不過,他們也在防備川普可能與習近平達成犧牲臺灣的「大交易」(grand bargain)風險。
而這轉變在賴清德10月10日的國慶演說中顯而易見。他對中方的言論明顯有所剋制。包括去年的國慶演說在內,賴清德自2024年上任以來,在一連串公開評論中激怒北京,也讓部分美國官員不安。中方以大規模軍演迴應,指責賴清德搞分裂,並警告他在「玩火」。而這次賴清德小心翼翼,顯然是爲了避免干擾川普的貿易談判。
此外,賴清德還承諾增加國防支出,誓言2026年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3%以上,而2030年更將達5%。不僅如此,賴清德10月7日還罕見現身美國右翼熱門廣播節目,不僅宣揚他的國防計劃,還說,要是川普能讓習近平放棄對臺動武,應該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賴清德在發動魅力攻勢的同時,也悄悄加強與非美國夥伴的國防聯繫。他在國慶演說中說,臺灣將與「先進國家的軍事工業」合作。不過,臺灣官員因擔心中方對相關國家不利,而不願透露細節,但據悉重心是在無人機等「非對稱」戰力上。
然而,部分批評者說,這一切宛如杯水車薪,併爲時已晚。縱使川普及其支持者認可臺灣的國防支出,但臺灣執政的民進黨與川普在性別、綠能及死刑等議題上有更深的歧見。
當然,分析強調,這些計劃都不足以彌補萬一美國安全保障消失所帶來的影響。但臺灣的希望並不在於能找到美國的替代品,而在於能提升自身實力,好足以讓習近平相信,就算攻臺成功,成本也大於效益。而分析指出,要是沒有美國,那恐怕無法實現。但除此之外,也沒其他更好的B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