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採觀察·解碼“十四五”】“進度條”刷新!這些出行變化與你相關

(原標題:【晶採觀察·解碼“十四五”】“進度條”刷新!這些出行變化與你相關)

作爲長期做交通領域報道的記者,我有個切身的感受,“十四五”以來,大家的出行越來越便捷。7月22日,國新辦舉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成效。其中提到多個亮眼數據、建設成果,涉及通勤出行、交通運輸網建設、快遞物流等方面,多個全球第一!“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願景正在加快實現。

實際上,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交通運輸領域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期盼出行有更多選擇、有更大便利、有更優品質。如今,我國每天約1億人次乘軌道交通高效通勤,地鐵的準時準點、輕軌的便捷舒適,讓大家生活工作更便利;每天約有1億人次靠公交穿梭街巷,串聯起大家出門逛街、買菜等日常煙火;每天約有1億人次選擇出租車、網約車實現“門到門”出行,最後一公里出行更順暢。這三個“1億人次”,是城市交通承載能力與韌性活力的生動註腳。而人員、貨物的高效流轉,更是經濟循環的“潤滑劑”,推動人才、信息、資源循環,爲消費和產業升級助力。三個“1億”疊加,既是交通強國建設成果,更彰顯中國經濟韌性、潛力與活力。

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出行便利與經濟活力,其背後正是以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作爲堅實支撐。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在當天的發佈會上介紹,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郵政快遞網,其中高鐵營業里程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70%以上,高速公路覆蓋了99%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郵政行業設立營業網點50多萬處。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交通網絡,意義深遠: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國家戰略背景下,交通基礎設施所具有的基礎性、服務性、保障性作用愈發凸顯。

首先,高鐵的快速延伸,不僅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更促進了沿線經濟帶的形成和區域協同發展;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廣泛覆蓋,構建起城鄉聯動的快速通道,爲商品流通、產業佈局和城鄉居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郵政快遞網的高效運轉,則支撐起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讓農產品出山、工業品下鄉更加順暢,也讓人們的生活消費更便捷。如今,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天攬收快件量超過5億件,龐大的業務量背後是高效的資源配置。什麼概念?相當於每一秒就有近6000個快遞進入寄遞渠道,通過寄遞網絡在國內外流動。

這一組組數據,不僅記錄着大家的出行軌跡,更丈量着社會的發展速度與民生的幸福溫度。眼下,交通強國 建設正加速推進,如何持續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繼續期待!

晶採觀察,下期見!

編審:伍剛

統籌:王薇 趙淨 劉娜

記者:王晶

拍攝:牛家麒(實習)

剪輯:範博韜

設計:王仁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