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亮點帶你領略新時代檢察文化風采
新時代檢察文化發展成果格外精彩
——透過年度“雙十大”看檢察履職系列報道之四
◆2023年以來,最高檢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1所高等院校開展“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組織238名檢察實務專家,精選326門檢察實務課程走進高校。
◆2024年9月,最高檢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加強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注重時代內涵,突出忠誠底色、清廉本色、專業亮色,讓檢察英模人物成爲“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
在法治建設縱深推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檢察機關肩負着捍衛公平正義、弘揚憲法精神、守護文化根脈的神聖使命。
回顧過去的一年,檢察機關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法律監督職責,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在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方面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在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方面同樣取得累累碩果,這在2024年度十大檢察新聞評選活動中得到了有力印證——
“最高檢開展‘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最高檢發佈《意見》推進文化潤檢、文化強檢,檢察題材電影《第二十條》、廣播劇《喜鵲》獲‘五個一工程’獎”兩則新聞高票入選,成爲檢察機關一體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典型範例,彰顯出檢察機關在法治與文化雙重維度上的積極作爲。
一場習近平法治思想傳遞之旅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完善以實踐爲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爲法學教育的發展錨定了新的航向。
如何助推法學教育和法治實踐融合互促?最高檢黨組有着深刻的洞察——要統籌高校法學教育資源和檢察教育培訓資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徵程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共同培養一批紮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優秀法治人才。
記者採訪瞭解到,2023年以來,最高檢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1所高等院校開展“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組織238名檢察實務專家,精選326門檢察實務課程走進高校。截至目前,檢察業務專家已授課220場,聽課師生達2.2萬餘人次。
“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的核心特色,當屬其強大的專家陣容與豐富多元的課程體系。2024年9月、10月,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分別走進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校園,以專業的視角和深厚的情懷,深入宣講習近平法治思想,引發在場師生共鳴。而其他參與授課的檢察實務專家,既有牽頭辦理重大疑難案件的最高檢院領導、業務部門負責人、資深檢察官,也有具有深厚法學理論和豐富辦案經歷的全國檢察業務專家、全國檢察教育培訓精品課程講師。他們所講授的課程涵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和檢察理論研究最新實踐經驗。
“‘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以檢察官視角拓展學生思維,有效彌補了高校法治人才培養的實踐短板,已成爲我校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支撐。”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強表示。
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中心小學教師祝響響看來,“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讓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傳播有了更堅實的載體和更生動的形式,讓法治精神的種子在青春沃土中生根發芽,爲培育新時代法治人才奠定堅實根基,從而更加堅定同學們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信仰。
“‘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活動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在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道路上,檢察機關任重道遠。”祝響響建議,最高檢應進一步擴大活動覆蓋面,讓更多高校與學生受益。同時,要與教育主管部門通力協作,共同探索契合新時代的法治人才培養模式,高質效推進檢校合作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爲法治中國培育更多英才。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檢察文化自信
檢察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檢察事業發展的動力之基、精神之源。
最高檢黨組強調,檢察機關要在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中領悟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統籌落實充分運用法治力量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和加強檢察機關自身文化建設的“雙重責任”,大力弘揚新時代檢察精神等重要任務。
推進文化潤檢、文化強檢,關鍵在於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支撐體系。2024年9月,最高檢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加強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爲檢察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持續開展全國檢察機關優秀文化品牌徵集展示活動,集中呈現檢察文化建設成果;精心組織微電影微視頻微動漫展播活動,激發檢察人員創作活力……近年來,在最高檢黨組的堅強引領與科學決策下,檢察文化工作緊扣時代脈搏,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態穩步推進。
值得關注的是,在過去一年,檢察題材文藝作品大放異彩——北京市委宣傳部、最高檢報送的電影《第二十條》,最高檢、安徽省委宣傳部報送的廣播劇《喜鵲》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這些殊榮不僅是對相關作品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更是檢察文藝創作蓬勃發展的有力見證。
“這是我從業以來看過最生動、最具代入感的普法電影。”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郭建華對電影《第二十條》獲評“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毫不意外。“影片以鮮明的公平正義理念,詮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諦,這種價值觀的傳遞對社會風氣建設意義深遠。”
“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更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呈現。”郭建華特別指出,檢察故事是讓人民羣衆感知司法公正的重要載體,期待檢察機關一體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繼續創新表達方式,落實好《意見》“繁榮發展新時代檢察文藝”部署要求,突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主題,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檢察文藝作品。
作爲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甘肅農業大學教授馬暉玲和她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團隊一起收聽了廣播劇《喜鵲》,並積極探討這部廣播劇的意義。“《喜鵲》既展現了人民檢察官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涉未成年人案件,同時將司法理念和人文關懷有機融合,喚起全社會對未成年人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的關注。”
英模爲鏡弘揚新時代檢察精神
“如果潘非瓊檢察官站在這兒,他會跟大家說什麼呢?”在2024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上,獲得“2024年度致敬英雄”稱號的潘非瓊遺憾“缺席”。
潘非瓊妻子徐玫的回答讓全場爲之動容:“他會告訴他的同事,這一生他最愛的職業就是檢察官,他工作中的很多設想都沒有來得及完成。如果有來生,他一定還會做檢察官,去完成他這一生沒有完成的工作,去彌補他這一生的遺憾。”
潘非瓊,生前是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檢察院檢察長。他紮根辦案一線,20多年來辦理了1300多起案件,創造了“零過錯、零上訪”的優秀業績。2022年12月,潘非瓊因患白血病醫治無效去世,年僅49歲。2024年11月27日,最高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共遼寧省委召開表彰大會,追授潘非瓊同志“全國模範檢察官”“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典型宣傳是檢察宣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講好檢察故事、弘揚新時代檢察精神,在“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中奮力推進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記者注意到,《意見》特別強調“把大力培育弘揚‘忠誠、爲民、擔當、公正、廉潔’的新時代檢察精神作爲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要求“優化新時代檢察英模人物發現、挖掘、培養、宣傳、學習機制。注重時代內涵,突出忠誠底色、清廉本色、專業亮色,讓檢察英模人物成爲‘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
“一位英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典型就是一盞明燈。”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撫順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艾竹表示,“忠誠、爲民、擔當、公正、廉潔”高度凝練地概括了檢察人員應具備的價值追求和職業操守。潘非瓊檢察官用行動詮釋了這些品質,令人由衷敬佩。
王艾竹指出,在選樹檢察英模人物機制構建上,《意見》對發現、挖掘、培養、宣傳、學習等一系列機制進行了優化,形成了一個較爲完備且環環相扣的工作鏈條,爲檢察英模的培育與弘揚築牢了堅實基礎。正是在這種有效機制的推動下,“潘非瓊式”檢察官得以走入羣衆視野,讓社會各界切實感受到檢察機關的履職擔當和爲民情懷,有力營造出積極向上、正氣充盈的社會風尚。
“檢察英模選樹應當堅持‘大案要案’與‘平凡崗位’並重,既要關注重大案件辦理中的突出典型,也要發掘基層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通過樹立多元化的英模形象,讓法治精神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王艾竹建議。
(來源:檢察日報 記者:徐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