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次降準落地,後續寬鬆空間引關注

2025年首次降準今日落地,向金融市場注入約1萬億元流動性。

此次降準有助於緩解銀行業淨息差收窄的壓力,同時與財政政策協同配合,促進政府債券順利發行。另外,降準帶來的寬鬆貨幣環境有利於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促進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當前外部衝擊不確定性仍大,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端過度競爭的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需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對衝經濟下行的壓力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後續,降準降息空間依然存在,以進一步刺激投資與消費。

優化銀行負債

自5月15日起,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專家表示,此次降準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不僅能夠優化銀行負債結構,也有助於強化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

降準有助於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緩解淨息差收窄的壓力,爲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創造空間。

近幾年來,銀行業息差壓力一直是市場關注焦點。安永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提到,截至2024年末,58家A股和港股上市銀行的平均淨息差爲1.52%,已連續5年下降,其中最近3年均低於2%。在此背景下,去年58家上市銀行利息淨收入同比下降2.2%,其中股份行、農商行利息淨收入降幅分別達到5%、6.16%。而從A股上市銀行今年一季報來看,淨利潤降幅較上年同期擴大,淨息差進一步收窄。

隨着降準落地,政策對銀行淨息差影響的討論也逐步升溫:通過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同時,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進一步落實自律管理措施相關要求,將推動存款利率下行,對穩息差企穩可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通過降準可優化央行向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的結構,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增強銀行負債的穩定性。

降準還可強化貨幣與財政政策協同配合。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二季度政府債淨融資額預計爲4.3萬億元左右,是影響近階段流動性的重要因素。未來一段時間,政府債將保持較快發行節奏,意味着債市將迎來更大規模的發行高峰,需要央行通過適當的流動性安排,促進政府債券順利發行。

下調存準率也有促進內需恢復、加快結構調整等多重作用。2020~2024年,央行分別下調了存準率1.5、1.0、0.5、0.5、1.0個百分點。

“降準是適度寬鬆基調的一方面體現。”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研院院長連平看來,需要通過下調存準率釋放更多流動性,滿足當前投資消費擴張與信心修復的資金需求。

近幾年信貸與社融仍保持較快增長,每年增量呈上升趨勢;2025年新增信貸有望超過21萬億元,社融增量有望超過36萬億元,M2(廣義貨幣)增速有望保持8%左右。

“較快的流動性需求增長情況下,有必要適時降準。”連平稱。

全年降準仍有空間

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的重要舉措,但市場普遍認爲這並非終點。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經濟復甦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後續仍有必要通過多種政策工具的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本次降準後,我國整體存款準備金率平均水平距離6.0%的歷史低位尚有空間,且與發達國家爲0以及主要新興經濟體約5%的存款準備金率存在差距。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表示,未來或可進一步下調1至2個百分點。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預計,2025年貨幣政策維持適度寬鬆基調,與財政、產業、就業、社保等各項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預計全年央行仍有一次50BP(基點)的降準,以及20BP的降息。

實際上,從過去40餘年的貨幣政策操作來看,央行也已積累了靈活調節存準率的操作經驗。

連平認爲,理論上存準率可以更低甚至降至接近0的水平。

如出於審慎考慮,留有一定“緩衝區”,可以將存準率維持在3%~5%區間。此次降準前,我國商業銀行加權平均存準率爲6.6%。降準0.5個百分點後,仍有一定的下調空間。以目前我國的經濟體量、增長速度、金融市場發展程度、流動性狀況、銀行體系的風險防範與處置能力來測算,存準率可以降至發達國家大多數1%與主要新興經濟體大多數5%之間的水平,甚至低於5%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至少還有2~2.5個百分點的降準空間。”連平認爲,就2025年來看,加上本次降準,實際總的降準幅度以0.75~1.0個百分點爲宜,目的在於釋放更多中長期資金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三季度很可能還有0.25~0.5個百分點的降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