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百份“非標”樣本解剖:時隔七年再現內控與財報“脫節” 審計意見成退市風向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非標意見”正在成爲A股退市的風向標。
隨着一年一度年報大考落下帷幕,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意見也引發關注。wind 數據顯示,剔除 8 家年報“難產”的企業,截至目前A股市場5403家上市公司中,有191家2024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簡稱“非標意見”)。
其中,20家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99家爲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72家爲保留意見,尚無否定意見案例。
相比於 2023 年的 206家企業被出具“非標意見”,今年的非標意見數量下降了7.3%,這反映出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在持續改善。
不過,由於2024年,創業板、北交所首次被要求全面實施內控審計,市場上另出現了155份內控非標意見,其中,38 家企業內控被出具“否定意見”,5家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112 家被出具“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A 股市場時隔七年再次出現了財報審計爲“無法表示意見”,但內控審計卻爲“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情形,暴露了個別公司內控與財務報告脫節的風險。
持續經營風險成核心矛盾
從審計機構來看,191單財報非標審計意見出自 44 家會計師事務所,其中中興財光華出具的“非標意見”最多,有20份,立信所緊隨其後,有 16 份,天健、信永中和和中審衆環則分別有14份、13份和 12 份。
155 單內控非標審計意見則來自37 家會計師事務所,其中天健出具的內控非標意見最多,合計17 份,信永中和、中興財光華、致同、中興華、立信分別有15 份、14 份、11 份和 10 份、10 份。
整體來看,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核心原因包括:無法判斷業務的真實性和相關會計處理的恰當性、完整性、準確性,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資金佔用及違規擔保、持續經營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立案調查結果影響難以判斷、審計範圍受限、內部控制缺陷等。
比如*ST東通,德皓所對其形成無法表示意見的基礎主要有5條,包括“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尚未有最終結論”,無法對2024年度商譽減值情況的合理性和準確性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就相關的交易真實性和可收回性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等。
再如*ST新元,其進行了自查並將發現的前期差錯採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但年審機構大華所無法確認*ST新元前期差錯更正事項是否完整、更正金額是否準確,也無法判斷調查結果對*ST新元財務報表的影響程度,因此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
記者梳理髮現,大部分遭遇“非標”的企業,無論是財報還是內控,均存在問題。當前有 98 家企業的財報與內控審計意見均爲“非標”。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持續經營能力存疑、立案調查影響大、審計範圍受限、內部控制缺陷,是上市公司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審計報告的主要原因。
但也有企業內控與財務報告脫節,其中最典型的是*ST高鴻,其財報審計意見爲“無法表示意見”,但內控審計報告卻是“標準無保留意見”。
*ST高鴻的審計機構是深圳旭泰會計師事務所,該會計事務所曾在 2022 年遭遇廣西證監局“行政處罰”。2025年3月,*ST高鴻“突擊換所”,此前的審計機構中審亞太所在2025年2月主動終止了與*ST高鴻的合作。
對於其財報審計意見爲“無法表示意見”的原因,旭泰所表示,一方面是因爲證監會立案調查尚未結案,導致審計受限,包括立案調查涉及歷史財務數據的調整範圍及金額無法量化,潛在行政處罰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如罰款負債及當期損益)缺乏可驗證依據等。
另一方面則在於*ST高鴻2024年度因常州有42起訴訟,目前第一批9起尚在再審階段,訴訟判決結果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如果改判後,對財務報表項目造成重大影響。
而對於*ST 高鴻內控審計報告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原因,旭泰所則表示,系*ST高鴻202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無法表示意見涉及事項的影響已消除。
此前,中審亞太所曾在2023年內控審計報告中指出,*ST高鴻大額應收賬款過信用期未收回,賬齡較長且金額重大,存在無法收回的風險,無法判斷高鴻股份應收賬款管理相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同時,“無法判斷重大訴訟對高鴻股份內部控制的影響,無法判斷高鴻股份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此外,還有多家企業財報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但內控審計被出具“否定意見”,包括*ST寶鷹、ST立方、*ST匯科等。
非標退市利劍高懸
根據《股票上市規則》,若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其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若次年審計意見仍未改善,則可能被終止上市。
目前,20家2024年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的企業,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而對於此前已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給予“非標意見”的企業來說,即將面臨終止上市的風險。
wind 數據顯示,目前有98家企業 2023 年、2024 年連續被出具“非標意見”,其中,*ST工智、*ST龍宇、*ST海越、*ST吉藥和*ST鵬博則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目前,這五家企業均已收到了《終止上市相關事項監管工作函》或《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 》。
此外*ST人樂、*ST中程等多家前期已被*ST,又在 2024年度被出具“非標意見”審計報告的企業,也在近期收到了《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
其中,*ST人樂在2024年4月22日因2023年度經審計的淨資產爲-3.87億元,公司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25年4月30日,*ST人樂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首個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24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爲-4.04億元,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ST中程2024年4月30日因2023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爲負值,公司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25年4月30日,*ST中程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首個會計年度報告顯示,公司2024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2024年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
除了財務審計意見之外,根據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新版退市新規,連續三年被出具內控非標意見也可能面臨強制退市。
據記者梳理,目前有 20 家企業最近三年(2022 年至 2024 年)連續三年內控報告被出具“非標意見”,*ST工智、ST金鴻、*ST三聖、ST爾雅、*ST海越、*ST熊貓六家企業連續三年內控被出具“否定意見”,面臨退市風險。
當前,A股非標審計意見不僅是財務信披質量的分水嶺,也是退市機制發威的縮影。
柏文喜認爲,上市公司應當按照監管要求,及時披露“非標”審計意見的具體內容及原因,並制定詳細的整改措施。對於涉及財務報表調整的事項,應及時進行會計處理,確保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此外,上市公司應與審計機構保持密切溝通,瞭解審計機構的關注點和要求,積極配合審計工作。對於審計機構提出的問題,公司應提供充分的解釋和證據,爭取審計機構的認可。通過以上措施,上市公司可以在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後有效應對,並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優化內部控制和合規經營,降低未來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