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成青少年陷中重度情緒困擾 向AI求助比例高於父母
據兒盟17日公佈調查指出,17.7%青少年有中重度情緒困擾,22.3%青少年過去一週有輕生意念,而10.8%有中等程度以上輕生意念,有心理困擾青少年中則有26%選擇向AI求助。(林良齊攝)
青少年憂鬱需要重視!據兒盟17日公佈調查指出,17.7%青少年有中重度情緒困擾,22.3%青少年過去一週有輕生意念,而10.8%有中等程度以上輕生意念,有心理困擾青少年中則有26%選擇向AI求助,比率高於與父母、輔導室或校外心理健康人員等專業人員求助,且使用後覺得有幫助的比率也較專業人員高。
據調查指出,有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有31.3%不會跟任何人談,若要求助則有47.9%會向同學或朋友求助,分別有26%、25.7%、17%會向生成式AI、父母及網友求助,而向如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專業人員等專業資源求助僅分別有16.3%及8.9%。
學生孟孟表示,雖然近年社會較能接受心理健康議題,但校園仍對身心狀況敏感,往往會被認爲矯情、太脆弱,只要求助便可能會被貼標籤,因而多數同學會選擇使用匿名性較高的AI,不用擔心被批評、被投射異樣眼光,但坦言使用一段時間後,認爲AI往往只是順着使用者,仍無法理解真正感受。
臨牀心理師陳品皓說,對於人際關係網絡不佳或不敢開口的人而言,AI提供低成本管道,但人類發展複雜且涉及多重因素,只有專業心理資源才能統合並給予適當建議,如AI不反駁只討好,但發展時需要現實校正才能平衡。
此外,爲了因應青少年身心議題,教育部允許家長或實際照顧者同意後可以請一學期最多3天的「身心調適假」,調查卻僅有45.8%稱申請時未受到阻礙,只有6%使用過身心調適假。學生羽毛說,目前教育部僅要求家長同意即可申請,但實務上要申請學校還會要求醫生證明或輔導室晤談紀錄,甚至還有申請後遭老師以「要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拒絕核假。
兒盟也啓動「兒少療心計劃」,盼接住更多陷於心理困境的孩子。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呼籲,目前多數青少年對情緒困擾沉默主因就是污名化,應要消弭公衆污名,更要正視AI求助趨勢,放寬未成年人使用線上諮商服務,教育部也應檢視身心調適假實施成效,排除學生請假阻礙。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