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青年有情緒困擾 盼鼓勵求助而非只找AI

兒福聯盟17日調查指出,高達2成青年想自殺、4成有情緒困擾,各界應鼓勵求助。(兒福聯盟提供)

擔心求助情緒困擾會被污名化,4成青年不願求助,兒福盼家長、教師與社會讓青年敞開心扉!兒福聯盟17日公佈調查指出,超過兩成青少年曾浮現自殺念頭、4成青年有情緒困擾。有青年坦言,曾經寧願向AI求助,也不願找周圍的真人:兒盟呼籲增加去污名化課程、研議可信任線上輔助活動與檢討身心調適假。

青年比想像中憂鬱

兒盟17日公佈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兩成青少年曾浮現自殺念頭,其中青少女的風險尤爲突出,中度以上自殺意念比例高達23.4%,遠高於青少男的7.5%。兒盟調查發現,近四成(37%)的青少年正面臨情緒困擾,其中近兩成(17.7%)達到中重度,已顯示出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迫切需求。

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多數學生認同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重要性和效果,卻仍有近四成(39.1%)青少年在面臨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或不求助;即使開口,也更傾向找AI傾訴,而非尋求專業支持,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強調,心理健康污名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求助意願,周遭環境的污名和負面標籤越強,青少年越不願求助。

家長也要拋棄偏見

學生代表孟孟指出,感冒或受傷能輕易獲得同情與關懷,但心理上的困擾卻常被視爲想太多或搏取關注。這樣的恐懼感也使得部分學生轉向非傳統管道求助。孟孟坦言:「我曾經也嘗試與AI聊天,它不會批判,也沒有異樣眼光。但聊久了卻發現其實很空虛,因爲AI無法真正理解你的感受。」

「除了學校,家長也要升對心理健康及相關疾病的理解!」兒盟指出,這樣才能避免因偏見造成二度傷害。同時也呼籲政府放寬未成年人使用遠距/線上諮商的限制,發展可信任的線上輔助服務,加強青少年數位素養教育;另外,現行的身心調適假因老師、家長態度與行政流程等多重阻礙,僅6%高中生請過,相關規定也應儘速檢討。

臺灣醒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