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逾4成6青少年遇情緒問題 先求助AI
兒盟今舉行「憂鬱≠脆弱,青春心事大聲說」記者會,並公佈「2025臺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圖/兒福聯盟提供
全臺有2成青少年曾出現輕生意念,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想過結束生命。兒福聯盟針對全臺7000多位國、高中生進行調查,今發佈「2025臺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指出,心理健康困擾且有實際求助經驗的青少年中,46.5%的青少年選擇向生成式AI傾訴,而非專業人員。
兒盟調查顯示,超過2成青少年曾浮現輕生念頭,青少女的風險尤爲突出,高達23.4%,遠高於青少男的7.5%。兒盟調查發現,37%的青少年正面臨情緒困擾,其中17.7%達到中重度,已顯示出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迫切需求。
調查中,有21.4%的青少年自陳曾經或正在經歷心理健康困擾,困擾主要源於課業壓力57.7%、同儕壓力56.6%、家庭壓力48.7%,和過去的創傷經驗38.3%。當多重壓力交織,心理負擔加劇,若不妥善處理,恐引發青少年拒學、睡眠困難等連鎖問題。
調查也發現,20.5%青少年頻繁出現拒學念頭,47.9%睡眠不足。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多數學生認同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重要性和效果,卻仍有39.1%青少年在面臨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或不求助;即使開口,也更傾向找AI傾訴,而非尋求專業支持。
兒盟表示,儘管78.6%的青少年認同專業協助能改善心理困擾,63.3%也表示願意尋求學校輔導室或專業人員的幫助,但在求助對象的選擇上卻顯現落差,整體青少年求助時首選同學或朋友,其次纔是爸媽,凸顯同儕及家長支持的關鍵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兒盟調查發現,有心理健康困擾且有實際求助經驗的青少年中,46.5%的青少年選擇向生成式AI傾訴,高於向學校輔導室41.1%、心理健康專業人員30.4%。
學生代表孟孟坦言,曾嘗試與AI聊天,它不會批判,也沒有異樣眼光,但聊久了會空虛,因爲AI無法真正理解感受。臨牀心理師陳品皓提醒,AI雖能成爲暫時的出口,但無法取代專業諮商,真正的支持仍需在人與人之間發生。
此外,教育部針對高中學生實施「身心調適假」,但兒盟調查發現,逾6成高中生對身心調適假相關規定並不瞭解、使用率偏低僅6%,使用身心調適假的高中生中,45.8%請假時曾遭遇來自老師、學校、家長等多重阻礙。
學生代表羽毛說,請假時曾被要求提供就醫或晤談證明,這不僅與法規相悖,也讓學生面臨壓力,部分教師或家長對此存在偏見,甚至會指責學生「逃避問題」,反而可能使學生更不願求助。
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表呼籲,政府與教育體系應積極推動心理健康素養課程,營造去污名的校園環境,並全面檢視執行身心調適假的執行問題,確保孩子能無阻力行使權利;家長則需提升對心理健康及相關疾病的理解,避免因偏見造成二度傷害,成爲孩子最堅實的支持。政府也應放寬未成年人使用遠距/線上諮商的限制,發展可信的線上輔助服務;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延伸閱讀